关键词:以德治国、等级制度、家国同构
千百年来,治家与治国成为了人们议论的热点。有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足以见得世人对于《论语》中政治与宗法观念的称赞与推崇。那么孔子的政治思想优秀于何处呢?是否仍有不可取的地方?治国与治家的关系又是什么?
在孔子所处的时代,他的观念并没有被统治者所接受。总的来说,孔子倡导恢复周礼,回到过去,特别强调统治者要“克己复礼”。在《论语》尧曰篇中,孔子说到要“谨权量,审法度”,可以看出他是想建立统一国家,这与当时各诸侯国的利益不和,因而未被推崇。在分裂的战争背景中,各个国家企图不断增强国家的军事实力以完成扩张,而孔子则提出“为政以德”,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相违背,也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以至于后期孔子放弃了周游列国,开始了自己的教育与编纂生涯,决定以自身的品德感化众人,而不再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虽然孔子的政治思想未在春秋战国时代大放异彩,但其具有的远瞻性却不可否认。在那个生灵涂炭,一切都以权力与侵略为主题的年代,他能极力提倡君主要以德治国,这是何等的难能可贵。想必他也见证了无休止的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害,诸侯不讲礼数分割周王势力,只为了不断的兼并,他的心中为此感到悲痛却又无力改变现实,便只有幻想回到过去,回到那个统一礼制,注重“民、食、丧、祭”,讲求长幼尊卑的朝代。虽然这个思想具有一定的落后性,也违背了当时的历史潮流,但这也是孔子“仁爱”之心的体现。
孔子的治家思想,则是治国思想建立的基础。《大学》里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治理家庭犹如治理一个小的国家, 是成为君子所必需的要求。孔子说:“孝悌之心,其为仁之本也。”(《论语》述而篇),说明孔子认为在一个家庭中,子女要对父母抱有孝顺的心态,而与此同时,他并没有把“孝”这一观念仅仅局限于家庭中,而是将它推动发展到政治层面上,与臣民对君主的“忠”相连接,这就是孔子“家国同构”的观念。在孔子的心中,家庭应该兄弟和睦、父子情深、夫妇恩爱,这种天伦之乐带来的温情,正为孔子所向往与追求,如果在一个国家里,每个人的家庭都能做到如此的美满与自然,那么国家就能像一个大家庭一样,人民各得其所、安居乐业、遵从等级秩序,统治者开明有仁心、以德治国,社会都达到一种整体的和谐圆满的理想状态。
孔子的治国治家思想体现出了他对建立一个统一政治国家的渴望,虽然在那个年代这种政治观念并没有得到落实,而且其具有等级观念的思想被认为使子女成为父母的附庸品,臣民成为君主的玩偶,但我们从后人的角度看,他的“仁者之心”“正身正心”以及“父慈子孝”的种种精髓,仍被如今的我们所倡导与推崇。对于《论语》,我们应用更加深远的眼光来看待,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习其中进步的思想,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这便是我们学习《论语》的收获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