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人与人联接越来越松散的时代,善良越发显得珍贵。老人有时会为老不尊,不给他让座位,他能破口大骂;孩子有时不再单纯,有些熊孩子在一步步挑战你的底线;有些年轻人戾气越来越重,他把所有的不满发泄在网络中。
善良,变得遥远,变得虚幻,变得捉摸不定。对于善良的评判也因这个世界的浮躁而越来越严苛,对于善良的举动也多了越来越多的权衡。看见乞讨者你担心那是骗子,不再敢施舍,你不是吝啬,而是怕被欺骗;对于路上躺倒的老人,你不再敢施于援手,你怕他会讹诈;对于呼吁你献爱心的网上求助,你不再转发,你担心那是炒作。所有需要被救助的人,需要温暖和关怀的人,貌似都是魔鬼的化身,他们通过欺骗来博取同情,满足他们无底的欲望。
有心理学家做过实验,探究人为何会出现集体冷漠,为何在大街上晕倒的老人没人展开行动予以救助,答案并非是人缺乏善良之心,而是集体的冷漠,集体责任的分散,导致每个人都意识不到这件事与我有关。这个结果我们可以接受,因为这也是人性自私与自我保护的一面。可是,现在的我们越来越自私,自我保护意识越来越强,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越发强烈,那么,这样的结果不值得我们深思么?
有的人善良,被说成软弱,成了每个人都可以嘲弄和支使的对象;有的人善良,总是有人故意对其欺骗,导致他们再也不相信任何人。有些人,他们的善良,毫无原则和底线,有时却也成了邪恶的帮凶。
人是集体性动物,社会性动物,不能逃离这个社会,在相互取暖的人类发展史上更需要我们有善良之心。可是当我们的善良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时,当我们的善良成为他人攫取利益的工具时,当我们的善良成为邪恶的帮凶时,是否还要保持一颗纯净之心,是否还要对这个世界心存善念?我想,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只不过我们的善良应该有底线,有原则,有棱角。不是一味地迁就和忍让,不是头脑发热的冲动,应该多一点的考量和分级,毕竟这个世界已有欺诈和狡黠。
儒家讲求仁,仁者爱人,这个仁不能孤立存在,必须与人建立联系,作为普通大众的你我,应该把仁分级,在生活中去践行我们的善良。
对于父母,不要总是埋怨和索取;对于朋友,多一些尊重和包容;对于同事,少一点抱怨和指责;对于陌生人,给予一点温情,哪怕只是一个善意的眼神。
要知道,心怀善念才能心怀感恩,心怀恻隐之心,心怀羞耻之念。如果丢掉了善意,这个世界必然没有阳光,每个人都成了魔鬼,你不在反躬自省,你开始无原则底线,开始向周围人无限索取和指责。心怀善念,需要你做的,就是做你能做的,而不是冷眼旁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