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适当的时间做适当的事”似乎是父母催婚时常用的理由。在长辈眼中,当我们离开校园,走上工作岗位后,“成家”就是在这个“适当”时间应该做的“适当”的事。
从小到大,我都是家长眼中的“乖乖女”,性格比较内向,直到大学毕业也没有任何恋爱经验。那时的我对于另一半完全没有设想,我也认为自己会遵从父母之命,早早地找个“好人”嫁了。然而,在经历了一次次的相亲之后,我发现相亲的过程其实是发现自己、认识自我的过程。
第一个相亲对象是堂哥的朋友介绍的,与我是同行,年长五岁,也没有恋爱经验。第一次见面就在堂哥和他朋友的饭局上。那时的我还是个不喜与人交流的腼腆小破孩――至少现在的我回头看是这么评价的。席间,我们两个当事人基本没有交流,全场气氛完全靠两位兄长调节才不至太尴尬。自然,第一次相亲的结局也就定格在饭桌上了。
一直以来,我展现出的都是一个说话轻声细语、性格乖巧内向的样子,不能说这不是真实的我,但不是全部的我,潜意识里,我应该还有“闹”的一面等待发掘。于是,我的择偶意向里有了第一条标准:性格开朗。
第二个相亲对象,在某种程度上算个“富二代”,跟着父辈做生意,酷爱旅行,确实是个阳光少年。他的旅行经验丰富,与我同龄却已走过许多国家和地区,令我羡慕不已。不过很快我们就发现,我们的人生观存在很大差异,他有一颗不羁的心,向往的是“在路上”的状态,而我更倾向于将旅行当作平淡生活的调剂品。我欣赏他的见多识广,但是我没有勇气和经济实力去并肩他的步伐。于是,第二条标准应运而生:志趣相投,步调一致。
……
参加工作已经有几个年头了,这些年,我一路学习一路成长一路蜕变,待人接物方面虽然还不能做到面面俱到,但与之前相比已经大方了不少。几次的相亲经历也让我更清楚自己的述求,知道什么更适合自己。
有人说“看到相亲对象就知道自己在介绍人眼中是什么货色了”,也听别人说过各种相亲奇葩事迹。曾经我也有过这样的抱怨,觉得被人小瞧了,难道老娘只配跟这种人相亲不成!然而,随着阅历的增长,我渐渐能理解每个人的不同,学会换个角度欣赏他人:他学历不高,但能力不差;他收入不高,但胜在稳定;他不帅但风趣;他腼腆但稳重……
曾经的我也幻想有那么一个集万千优点于一身的“白马王子”赐予我幸福快乐的未来,而现在我会想,就算真有那么一个人存在,他凭什么看上你呢?现在的我更相信,自己是什么层次的人也将遇到什么层次的人,天秤无论倾向哪方都不能保持平衡。所以,与其幻想天上掉下个如意郎君,不如踏踏实实提高自己,让自己成为自己欣赏的人,成为能给自己幸福的人。
对于另一半,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特点,无所谓好坏,关键是你更看重哪一点。而我最看重的是“势均力敌”,“共同成长”!缘分这件事可遇不可求,我要做的是遇见更好的自己!
+4�S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