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焦虑思维
关键词:一首歌《宇航员》 “万一、如果、应该、不应该”
在林毛毛的微博上看到一首她翻译的德语歌,Sido的Astronaut(宇航员)。
有这么几句歌词很触动我:
看到美丽的地球,才突然意识到,
难道我们活着不是为了互相爱和做自己吗?
多想永远在这里,
但我知道我的存在只不过眨眼之间,
50亿年后什么都不剩......
仔细回味这几句话,有想哭的冲动,对于宇宙而言,人类的存在真的只是眨眼之间,想到这不免有些悲观绝望,觉得大家不过是殊途同归,有什么意义呢?不过转念一想,管它长不长短不短,活着就好好活吧,想做什么就去做,别把时间浪费在这些感叹上,尤其是不能浪费在“过去和未来”。
“不把时间浪费在过去和未来”,换个时髦的说法就是“活在当下”。
其实人的身体一直都是活在当下的,你看,我们今天吃的只是今天的饭,没办法吃昨天和明天的饭。
不过思维就不一定了,明明身体在你眼前,思维却不知飘到哪去了,有可能在回味刚刚过去的那件事,“如果当时我不那样,如果当时我这样,就好了”,也有可能在想着还没发生的事“万一到那交不到朋友怎么办?”
“如果”“万一”这都是典型的焦虑性思维,除了这两个,还有个经典句型“应该、不应该” 。
生活中适度的应该是应该的,比如,有了孩子后,应该照顾好孩子,但是一旦过度严苛,“应该和不应该”就会制造焦虑,比如,“我不应该对孩子发脾气,我要做个满分妈妈”,这显然是不可实现的目标嘛。
我本人就是习惯性焦虑的人,每次焦虑的时候,我的理智都开导自己“有什么好焦虑的,别瞎想啦,想这么多没用,先做起来再说”,可惜了这些好道理,都没派上用场。
这几天刚好看《游戏力2》这本书,讲的是“帮孩子战胜焦虑”。
书里有说到,为什么焦虑的孩子听不见劝解?
原因是因为,焦虑产生时,大脑里的情绪脑特别活跃,会抑制其他脑区的活动。
情绪脑的特点是容易对图像和感受作出反应,对数字、时间、理智、逻辑反应迟钝。
也就是说,单纯一张蛇的图片,或是单纯想到蛇,就足以让怕蛇的孩子感觉紧张害怕,他们沉浸在自己的害怕中时,完全忘了自己其实是安全的,没事的。
走出焦虑思维困境
关键词:共情,游戏,当下
怎么走出这个困境呢?书上分享了很多方法,我们一起来看看:
最最要紧的,先是共情,也就是接纳情绪。
共情这个操作方式,真是被说烂了,这样也好,说明这种方式得到大家普遍认可。
像我焦虑时,就特别特别希望有人对我说“我理解你的焦虑”。
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倾听一下当然最好,其他就别说了,不要给我讲道理,更不要对我说“你不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
对于爱焦虑的孩子来说,更要第一时间共情,别让他们为自己的焦虑感到羞愧,更要记得,千万不要跟孩子争辩,处于焦虑状态的大脑只会誓死捍卫自己的想法。
如果你想在共情的时候,说点什么,可以试试这些方式:
提出问题:针对孩子的焦虑,提出一些其他的可能性。
表示好奇:好奇是焦虑的天敌,如果能激发孩子起孩子面对焦虑的好奇心,会有明显的抗焦虑作用。
前面说到,焦虑时大脑中的情绪脑特别活跃,那么,要让情绪脑不那么活跃的最好办法就是,激活大脑中的其他脑区域。
比如运动,拥抱、唱歌、画画、或者启动感官。
这边插一句,我们平时让小孩上各种兴趣班,有个很大的目的是找到孩子的兴趣爱好,让孩子终生保持。
这种个人爱好,是抵御生活中各种焦虑的好帮手。
想想我们自己,心情不好时,沉浸在自己爱做的事情中时,是不是会好很多?
对于孩子来说,玩各种游戏也能很好的激活其他大脑。
比如跳个滑稽的舞,这种纯肢体的活动,能让孩子从无休止的焦虑中抽离出来。
比如“间谍游戏”,把焦虑的想法想象成一个鬼鬼祟祟的间谍,孩子则是技高一筹的另一个间谍。
这个游戏的目的在于,把焦虑跟孩子本身分离出来,让孩子知道焦虑不是他自己,用第三者的角度来观察焦虑。
最后,引导孩子关注眼前的事实。
即查看当下,包括自己的呼吸、身体的感觉、周边的环境,或者头脑中此刻的想法。
即使是那个“万一”的想法,也可以成为被关注的当下。
这个过程不需要很长,短短的几分钟,都可以让我们很好的缓解焦虑。
挑战焦虑性思维
关键词:先欢迎,后调整
我们对焦虑情绪的接纳,不是为了沉浸在焦虑情绪中,最终目的是为了收获更平和稳定的情绪。
下面这几个方法,是针对调节孩子焦虑情绪的:
“烦恼时间”
跟孩子约定好一个时间,一般放在临睡前,每次大约10-15分钟,这个时间段,孩子可以尽情表达自己的烦恼,最理想的效果是,结束时孩子自己开始对那些“万一”想法感到无聊甚至厌倦。
刚开始的时候,孩子可能会表示自己“没什么烦恼”,没问题,那就正好一起来享受“无忧无虑的时间”。
假如时间快到时,孩子才开始觉得烦恼起来,那就跟孩子一起或请孩子自己对“烦恼”说:现在我要睡了,请明天再来吧。
“倾听焦虑的娃娃”
这个方法适合不愿跟大人倾诉的孩子,娃娃只会默默听,不会发表任何评论,是很好的倾听者。
“有益的预演”
并非所有的重复性思维都属于焦虑性思维,许多问题的完美解决都有赖于我们对各种可能性的预测以及预先对解决办法的多次演练。
因此在帮助孩子的时候,我们要引导他判断:哪些想法是有助于解决问题的?哪些纯粹是毫无用处的消耗?
“预演成功的画面”
焦虑的孩子在预演未来的时候,习惯性想象最坏的一部分。
下次可以给孩子一些友善的提醒:试试预演一下成功一刻的欣喜画面。就像很多运动员在比赛开始前做的那样。
“然后呢?”
对于焦虑的孩子而言,一个焦虑的念头就是事情的全部。
当孩子困在这个念头里的时候,用“然后呢”这样的问话,引导孩子多想想事情的其他方面。
“安全的冒险”
为了重塑焦虑的大脑,孩子需要不断累积一种体验,那就是:生活可以有惊无险、刺激好玩。对我们大人而言就是,去做一些,理智上知道足够安全,但在感受上却仍然觉得有点害怕的活动。
“从这次紧张里,能不能找到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找到真正让自己焦虑的是什么?
自己的焦虑有没有影响哪些更重要的事情?
这个思路就像顺着答案找解题过程一样,不会偏离重心。
最近我就不止一次用了这个办法,每次辅导女儿写作业即将面临崩溃时,我这样安慰自己:只要不在二年级辍学,小学知识都会掌握的,我希望养出的是一个能自己养活自己,能体会到生活的快乐的女儿,眼前这点障碍,不算啥,谁叫她是我生的呢。
游戏是重点
关键词:适合孩子的焦虑化解方式
其实关于怎么化解焦虑的书籍很多很多很多。似乎“焦虑”都成了现代人的通病,而且得病的患者年龄还越来越小。
《游戏力2》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为孩子量身打造化解焦虑的方法:游戏。
如果有需要,不妨选几个方法试试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