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年前,小说《斯通纳》在美国出版时,几乎无人问津,处境尴尬。在小说作者约翰.威廉斯逝世21年后的今天,失落的经典被重新发现,从销量仅千余本一跃成为几十万册的现象级畅销书。蒙尘50余载,《斯通纳》终于登上多国图书畅销榜榜首。《纽约客》置评:“这是献给被亏欠的艺术一次迟来的正名”。
而事实上,这是一个平凡到几乎可以用一句话便可概括的故事:生于19世纪末的美国农家子弟斯通纳的一生——到城市求学、留校任教、跻身学术圈,娶妻生女、染疾离世……
从表面来看这是知识改变命运、主人公自强不息的励志典型,但斯通纳的追求不止于此。
文学开启了斯通纳的自我。对斯通纳而言,自我意识的苏醒是从被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打动心魄那一刻开始的。那一刻,文学的神圣光芒照进他的心底,贯通他的五脏六腑,让他如新生的婴儿般重新打量身处其中的世界,以及他自己。而在那之前,他只是辛苦麻木地得过且过,沉默无言地被命运推着向前,“既谈不上愉快也没有多大的痛苦”。因此,他本能且果断地偏离了既定的生活轨道,犹如拥抱全新的信仰一般义无反顾地投入了文学的怀抱,再也不曾远离。
发现自我的价值与存在,寻求自我与外在的和谐。在笨拙沉默的外表下,斯通纳怀揣纯真热切的梦想,他真正把大学作为播撒文明的殿堂,渴望把曾经感动过自己的诗情画意分享给学生们,期冀把人类对真善美的永恒追求引入年轻的心田。这份教职既是斯通纳安身立命的现实依傍,也是他精神的温柔乡与安息所,更是他的崇高信仰。为此,他坚持原则,不惜与人决裂,仿佛“中西部本土的堂吉诃德”一样疯狂固执。
斯通纳一直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并且有勇气坚定地维护它的价值。文学给他带来了四十多年生命的充实,给他带来了对抗强权的勇气,给他带来了契合心灵的爱情,最终让他彻悟原来这就是自己奋斗一生的目的。是的,他的一生看似在世俗上是失败的,婚姻冷淡,和女儿关系紧张,感情退缩,在事业上也并没有风生水起,但他的一生始终在坚持保有文学的价值,坚持守卫着它的纯洁,并不因怯懦、虚荣、迷茫而有过一丝一毫的放弃和随波逐流,这正是他的英雄之处。
他的一生体验过真挚美好的心灵共鸣,他始终拥有辽阔诗意的精神世界。最为重要的是,他的灵魂未被扭曲,他的自我从无到有地生长、壮大、展现。与令人艳羡的社会地位、物质财富、金玉良缘相比,灵魂的丰盈、自我的舒展才最为珍贵,那是许多人一辈子都无法得到与体味的。
这就是斯通纳的故事,谁人能读不懂呢?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斯通纳的一部分特质啊。我们需要一本这样的小说,描绘和我们境遇相似的人,让他们的感受切入我们内心的困苦和孤独,因为共感是最好的慰藉。你曾为是否该离家读书而犹豫不决;我曾为不能和相爱的人相守而痛苦不堪;你曾为是否要和相处不来的同事“撕逼”而矛盾万分……你看,我们都是斯通纳,但与他不同的是,也许我们没有一个可以热爱一生的信仰,更不用说在心中为自己的信仰筑起象牙塔……因此,我们都不是斯通纳。
“即使不能拥有完美的生活,所幸追求过完整的自我”。这是斯通纳的行为准则。
《斯通纳》是一个世纪前的故事,也是现在的故事。历史总能改头换面重新出现,它的内核却永远不会变。人在一次次磨砺中变得坚韧,只要有内心的力量,就能用不朽的创造力,在一滩死水中荡漾起阵阵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