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认为可以随时进入耐心的状态,而不珍惜耐心以及故意不耐,让自己游离于闲逛、寻刺激乃至刺激效果递减的状态。如同辣味食用多了破坏自己味蕾,再不能感知淡汤的美味了。
眼耳鼻的刺激,画面感、新资讯的铺面而来,看似可以立马吸收别人所不能提前知晓的“知道”,引以为傲娇的“知识”,殊不知这是在食信息的辣椒,过量之后,那朴素的道理、严谨的文汤,就不耐烦入“眼”了。
临下班的15分钟,学CFAnote 关于tax一节,抱着一句句看下来,公式一个个推过去的耐心,就扎实且卓有成效地完成了该部分;而此前的2小时里,烦躁地翻阅全书,看标题个大概就默认为自己知道,而待做题的时候,不是错,而是在看到答案及解释的时候,居然毫无感觉自己的错。这是最可怖的状态;而接着就慌了,继续飞扫后章的内容,错愕、茫然的状态循环着。
看来,欲速则不达的逻辑在于,欲要提速时候的心态,是否急切?太过急切,反而像是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依然被“烤焦”。
几年前许三多给我带来的感动与激励,一是以他的出身也能逆袭,那我也行的希望之光;二是那个图书馆按馆藏顺序从a到z每本认真吸收,而后一本本地扫过去的痴态和憨劲,给我很深印象。
同样的场景,有《宝莲灯》救母被杨二郎困在另一个高时间密度出不来,但他耐心地从书中寻求突破;有契诃夫《打赌》里的自囚一室15年读书从烦躁到饱读到禅定的状态。
To-do-list 得有,但一个一个地啃过去,呵护所进入的耐心状态。常呵护,耐心就常来。
把豆瓣经典250,按自己的节奏,挑着看过去,并写下自己的简评。情商低下的我,多看、多体会电影,去模拟人生,感知细腻处与未见景。
Udacity 与 Full stack 跟着练习,先“无脑”地打code,每天2小时。计算机领域,尽量看英文素材,习惯用英语关键词Google。
CFA note 3,耐心地将一个个的知识点理解透彻并习题,无需囫囵吞枣地满足于去刷那并不牢固的进度条。别看了一半就扒拉手机,一个概念看到底。
- 日课依旧,被动的shanbay与主动的朗读、冥想,想想雾霾天时的无力感和那一天在Google map 看的火奴鲁鲁的海景。渐融化为习惯的固定模式,而不需意志力的“扶持”。多喝 67 steps 这类的鸡汤,以好习惯去覆盖比如斗地主等心急火燎、充满控制欲的恶习。
p.s. 反复查看快递的状态,瞧我急个啥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