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自称国内高空挑战“第一人”的咏宁之死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议论。这个23岁的网络直播博主“极限-咏宁”在11月8号失手坠楼遭遇不幸,再一次引起了人们对于直播、猎奇的讨论和反思。
危险与极限
根据现场勘查的民警回忆:他是从60层楼的顶楼装饰墙墙顶,掉到落差大约14米的顶楼平台。民警推测他坠下来的时候应该没有死,只是情况很糟糕:高坠伤,内脏破裂导致大出血,脑袋肿得和球一样,而唯一可能救他一命的手机,也因为准备自拍放在支架上够不着,在等待生命渐渐流逝的那几十分钟或者几小时,绝望会将痛苦拉长,不知道他有没有后悔。
没有人知道他是怎么上到这座处于闹市区高楼顶楼的,大楼上到楼顶需要多道门刷卡,只有少数人有权限。如果他的坠亡偏差一点,从另一侧掉下60楼砸到人或者车,后果不堪设想。这种危害到公共安全的行为是违法的。办案民警提到一个大一学生被跳楼的人砸成瘫痪,至今卧床不起的真实案例,无独有偶,据《陕西都市快报》10日的最新报道,一女子从高层坠下,楼下保安被砸身亡。无辜者何其不幸,这才是真正的飞来横祸。
我们搜索最新的百度百科,咏宁的人生被永远定格在了2017年11月8日——因表演失误坠楼身亡。他曾经在横店做过群众演员和武行,后来全身心投入户外极限挑战短视频拍摄,在他的极限运动生涯中,已经成功挑战过包括武汉、南京、重庆、长沙等地高楼和大桥。极限运动是一项结合了一些难度较高,且挑战性较大的组合运动项目,集竞技、文化、时尚和创意于一体,国内外有很多极限运动爱好者,咏宁仅仅是其中之一。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高空极限挑战行列,随着社交媒体,尤其是视频类自媒体的迅速发展,为了追逐流量,在成名和利益的驱使下,一些人长期抱着侥幸心理,一味追求高难度,高危险系数的运动,在没有足够安全措施下,只身犯险。这不是作死是什么?所谓极限运动,应该是在尊重生命的前提下,通过持续提高自身的能力,不断超越自己的极限,而不是追求“更高,更难,更危险”。
孝心还是利益熏心
有人说他是为了给母亲筹钱治病才会做这么危险的事情。姑且不论其真假,一个母亲会希望自己的儿子以命搏命吗?再者说,一个人如果真正有孝心,就更应该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难道让白发人送黑发人就是所谓的孝心吗?说到为母筹钱治病,就算他不愿意在朋友圈里层出不穷的爱心筹款平台上发起筹款,一个20岁出头、身强体健的年轻男青年难道就没法谋生养家了吗?死者长已矣,生者常戚戚。但愿他在死之前,给自己买过保险。
说到底,这是一场高风险高回报,同样代价也很高的骗局。一把六孔左轮只有一颗子弹,给你100万对着自己的脑袋开一枪,你怎么选?六分之一的机会改变命运,总会有人相信自己是幸运儿。事实却是:即使通过自己的努力把风险降到最低,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性,“墨菲定律”还是会应验。偏偏大多数人忘记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脚”这句老祖宗的至理名言。胆大不是逞能,胆大更不是作死,拿生命来赌博的冒险者,出人头地了就是传奇枭雄。然而这样的人毕竟少之又少,更多的人是“出师未捷身先死”,成为被大浪淘尽的泥沙埋进黄土。我们尊重他的选择,同情他的不幸,佩服他的胆量,但是,请不要效仿。
金钱是原罪,观众是帮凶
杰克·伦敦在他的作品《在甲板的天蓬下面》,描述了美丽骄傲的卡鲁塞尔斯小姐以金钱利诱那些无知贫穷的人以身试险,这种人血馒头事件古今中外皆有。互联网的出现,粉丝和点赞给赤裸裸的资本穿上了一层外衣,无论是支持者还是反对者,贡献关注度和热点、作为观众的我们都是帮凶。
人终有一死,今天的选择决定了明天的死亡方式,不过是早死晚死好死歹死的区别。愿逝者安息,后来者引以为戒。
最后,咏宁,吴永宁,湖南长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