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在我的微信群(逸爸陪娃读英语故事)中,一个宝妈问到:几岁开始可以读英文绘本;另一个宝妈问到:快小学了,是否有必要学珠心算?
我不在此回答这两个问题,只想分享一下我对很多宝妈宝爸们关于教育提问题背后逻辑的思考。很多问题围绕一个普遍现象:别家孩子学了这个,我们家是否也要学。此类问题背后,可能隐藏着家长的焦虑感,可能隐藏着家长的虚荣心。无论是哪种心态,我推测多数家长没有思考过一个问题:我培养孩子,到底哪些元素对孩子成长是有用的,我有没有对这些元素进行重要性的排序。
我的排序,在之前的文章《陪阅读、陪游戏、陪体育,我找到了教育女儿的方法论》中分享给大家了。这个排序,不是一个标准,但,是我经过学习、思考和总结出来的。1-10直白的排序,可能不太形象。我把重要的元素比作一个大圆,相对次之的比作较小的圆。
比如,我认为,终身阅读习惯的养成,在我教育女儿时最为看中。它就是一个最大的圆,其中套着很多逐步缩小的圆,有“好奇心”之圆、“抗挫力”之圆、“善良”之圆、“感恩/孝道”之圆等等。在我的教育观中,学习英语和阅读习惯的培养,不是一个量级的,也就是学习英语之小圆远远小于阅读习惯养成之大圆。甚至,学习英语之圆要小于学习汉语之圆。因此,当两者有时间冲突时,小圆必须让步于大圆,这就是我内心的教育之“锚”、之“标尺”。这个原则不会让我在教育女儿时失去方向,乱了阵脚。
很多家长说,孩子上学后,时间紧,学着学那的,时常搞得焦头烂额。这种现象普遍存在,所以我才察觉到元素排序很重要,否则“必乱阵脚”。家长的社交圈一定存在育儿经的交流,但凡一个家长得意洋洋地吹着自家娃学着学那,处于“鸡血”的状态,其余家长听后便安奈不住了。心中有了排序,便会淡定从容很多,才能把原本不充裕的时间安排得更加妥帖些。
除了心中要有个排序表外,尊重孩子,承认他们是个独立的个体也十分重要。教育的目的,不是把孩子变成我们家长想要变成的人。那种为了弥补家长学生时代之遗憾或心愿而让孩子学这学那的心态,该被彻底清除了。在西方发达国家,家长们懂得从孩子的成长中获得喜悦。在中国,部分家长们还是没有适应“孩子不是我们所拥有的财产”这个事情而感到苦闷。是“财产”的拥有者,还是一颗“树苗”的栽树人,我们家长的角色定位还能模糊下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