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祝路过的简友们中秋快乐!送上手绘插画一张。
中秋最早应该起源于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
“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但成为固定的节日是在唐朝。
唐,这个浪漫的王朝,生活安定导致大家的创作热情空前,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故事被和中秋联系起来再创作,于是口耳相传一直流传至今。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宋朝的中秋夜通宵达旦,赏月游人如织,盛况空前。
至明清时期,中秋节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古人的仪式感可比我们强多了,他们是有祭拜仪式的,人们会于露天设一案几,供上月饼瓜果,对月焚香祷告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赏月交谈,共享天伦之乐。
中秋的习俗:
吃月饼:月饼最早起源于唐高祖年间军队的祝捷食品,当时叫圆饼。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月饼仅是一种点心,并且“四时皆有”。苏轼有留诗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如饴”。
玩兔儿爷:相传在明朝时,嫦娥曾派玉兔到北京为百姓消灾解难。于是,北京人用泥塑造出了兔儿爷的形象供奉,再后来,外形可爱的兔儿爷成了孩子们中秋的玩具。
燃灯:南方民间有将竹条扎制的灯笼挂于家屋高处的习俗,用于给财神引路,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湖广一带,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江南一带有制灯船的习俗;广东张灯最盛。
观潮:中秋观潮由来已久,春秋时,潮盛于山东青州;汉及六朝时,潮盛于广陵;唐、宋以后,潮盛于浙江。
(以上资料整理于网络)
我们今人中秋已经没有那么多仪式感,吃月饼嫌热量高、糖分大;放个灯污染环境;观个潮得有时间去;吃个团圆饭吧,疫情期间也人员不好随便流动。就像春节一般,许多传统节日的氛围日益淡漠,基本就剩一场电视里的晚会了,年轻人也基本不看。
生活太累,于我们放假就是终于有假期了,好好休息一下,宅家或游玩,放松一下而已。
少了仪式感,传统文化日渐缺失,生活越来越模式化,我们和机器有何分别?
“人间天上,佳期胜赏,今夜中秋”何日再现古人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