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白话】曾子说:“我每天好几次这样省察自己,为别人办事没有尽心尽力吗?与朋友来往没有信守承诺吗?传授学生道理没有印证练习吗?”
“三”这个字在古代代表多数,不一定指正好三件事。本章所言只是在举例,并不是只有这三件事情要去省察,人生还有各方面的问题要去思考。不过,只要你与别人来往、在外面工作,就要格外注意反省以下几点。
第一点,是为人谋有没有尽心尽力?替别人做事,那么就要问自己这个问题。“忠”这个字代表尽心尽力,我们称为尽忠,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拿人钱财,与人消灾。这是第一个要求。
第二点,是与朋友交往有没有守信用?儒家很强调守信,信守承诺。
第三点,“传不习乎?”有人认为这是曾参在自我反省,要翻译成:“老师传给我的,我有没有去实践?”我认为这样翻译不太适合,因为曾参比孔子小了四十六岁,孔子过世时曾参才二十六岁。但是前面两句话,替别人做事,与朋友交往,似乎曾参又已经成年了,在社会上工作了,所以把“传不习乎”理解为,曾参自己当老师来教学生比较恰当,因为曾参后来是有名的老师,教出很多弟子,所以他的“传不习乎”是说,我作为老师教给学生的,自己有没有去实践呢?这个“习”就是《论语》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的“习”,是实践的意思,要自己做到才能教学生。自己没做到,凭什么教别人做呢?
这三句话有一个共同特色,都用“不”来问。不忠乎,不信乎,不习乎,这便是反省,从反面来省察自己,这是非常正确的态度。
通常我们在反省的时候,老想着别人有没有对不起我,别人有没有做错事,很少意识到应该反省自己的问题。别人有没有过错,我们反省了也没用,因为他不见得会改。自己有过错,能够不断地反省,就能不断地长进。自己改变之后,别人也会调整对我们的态度的。
儒家思想的特色是个体不能离开人群,儒家没有关起门来的贤人。要做贤人、要做君子,就要打开门与别人来往。在家,与父母兄弟姐妹相处;到外面,与朋友,与老板、同事们交往,与天下人都有来往的机会。
人性向善,曾参让他父亲年纪老了还可以行善,那才是真正的孝顺,不是只奉养父母亲,让他们活着而已,而是要让他们可以继续实践,做向善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