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我们这里说的蚕,白白胖胖的蚕宝宝,在公元6世纪以前,只有中国人懂得饲养。别的地方,比如印度或者欧洲,早期有的只是野蚕,他们也没有织造丝帛的技术。中国到商代,养蚕缫丝已经成为一项手工业门类了,丝织物成批地向外推销。西周时期,内地已经有了简单的提花机。后来又有了平放式或斜卧式的织机,不仅能织出各种平纹、斜纹的文绮、纨素、绫罗,可以提花,产量也比纯手工织大多了;后来还有了织锦机,可以用各种彩色丝线交织出彩锦。这还不算,丝织物上又盛行加上彩绣,这就出现了多种多样的锦衣、锦绣。
这些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精美衣料,谁见了都要喜欢。春秋后期出没边塞的义渠、林胡、楼烦这些北方游牧民族,加上战国时崛起于漠北的匈奴,就用马背驮,马车拉,将这些衣料运给和他们西邻的月氏人、塞人。司马迁在《史记》里记着,在周朝后期,周天子和诸侯的矛盾尖锐化,到处打仗,政局动荡,很多中原人成批迁往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把内地的天文、历法和丝织技术带了过去。丝绸和织造的技术以西北这些地区为中介,又传向更远的欧亚草原各地。
古代的贸易交换,都是以物易物的,我给你一匹马,你给我五斤香料之类。交换这件事情,讲究的是公平,等价。那我今年给你的这匹马还是和去年一样的品种,一样健壮,一样的年齿,你的香料却歉收或者质量不如去年,我们怎么办呢?我们用丝绸来计算差价。也就是说,丝绸从一开始不仅是货物,更有货币的功能。所以,在中外贸易线上,丝绸虽然不是整个历史阶段中最大宗的货物,但没有别的货物能够取代丝绸的地位,当然也就没有任何一个称谓能够替代丝绸之路这个词。
关于早期丝绸究竟走到多远,我们先来看一幅画。这幅画题名《伯里克利和阿斯帕齐亚在菲迪亚斯的工作室里》,是一幅17世纪末期的绘画作品。描述的是古希腊政治家,军事家,雅典最高执政官伯里克利,和雅典最著名的交际花,伯里克利的情人阿斯帕齐亚两人,来到古希腊著名的雕塑家菲迪亚斯的工作室,看到了刚完工的雅典娜神像。
菲迪亚斯最擅长的是雅典娜神像。他生平雕塑的雅典娜神像,又以古雅典卫城里的三座最有名,卫城山门的立柱上一座,帕特农神庙广场上一座,神庙内一座,一座比一座精美,一座比一座高。伯里克利他们看到的应该是后来卫城山门的那一座,高7米。从这幅画中,我们可以看到神像和人的身高比例,也可以看到当时的人,尤其是女人,身上的服装。交际花身上的披的纱都几乎透明了。下面这一张图,帕特农神庙广场的雅典娜,是大理石雕成的,高9米;
接下来这一座是神庙内的,原先用整根香木雕成,高达13米,完成于公元前438年。
菲迪亚斯最初设计的这三座雅典娜神像都“包裹着大量黄金和象牙”,因而导致雕塑后来被损毁。后世的复制品很多,有关的故事和传说也很多,这两张图虽然是仿制品,但也出于公元二世纪的罗马著名雕塑家之手,本身的艺术价值、艺术史价值都非常高。这是和中国的长城、埃及金字塔一起,名列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巨型雕像。
从图片上也可以看到,不管是采用什么材质,雕像上的女神身上的袍挂和长裙,都采用深雕手法,衣褶线条自然的垂坠,富有动感。如果不是衣料很柔软,不会有这种效果,如果菲迪亚斯没有见过这么柔软的衣料,也想像不出来。所以,欧洲和日本的很多考古学家都认为肯定是来自中国的,家蚕丝织成的料子,决非野蚕丝织成。在雅典的富豪,阿西比亚斯(Alcibiades)家族,的墓葬里,也出土过6件丝织物和一束可分成三股的丝线,考古学家鉴定这些丝织品都是中国的家蚕丝织成,年代久远到公元前430-前400年。也就是说,早在公元前4世纪、5世纪,中国丝绸已经抵达欧洲。
到汉代,丝织物总称“缯”、“帛”,比较高级的锦、绣、绮、縠(hú)一类丝织品,所用的丝直径细到0.006毫米左右,超过现代世界各国出产的家蚕丝。我曾经在杭州的丝绸博物馆见过一块汉代墓葬出土的绣片,纹样、色彩、线条,都完美到令人惊叹。当时博物馆的人就介绍说,现在的人做不出来。我们今天说科技在进步科技在进步,都说成了口头禅。可考古学家们总能久不久挖出这样那样的东西,证明我们做不到古人的地步。
汉代的丝绸贸易成为当时举世瞩目的大宗贸易。此外,丝帛流到塞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汉朝送给匈奴和天山南路城郭诸国的。公元前51年,降汉的呼韩邪单于入朝觐见,汉宣帝在甘泉宫召见他,礼遇优隆,盛况空前。呼韩邪单于这一次在洛阳盘桓了一个多月,《汉书》上说,他走的时候,汉宣帝赐给他“衣被77袭,锦、绣、绮、縠(hú)杂帛8千匹,絮6千斤。”后来他每一次入朝,汉朝皇室都有大量赠礼,丝絮缯帛越送越多。到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就是王莽专权,汉哀帝死的这一年。正月里,匈奴的乌珠留若鞮单于和乌孙大昆弥,伊秩靡,率领370多人来朝。这一年西汉朝廷已经乱成了一锅粥,可单单封给乌珠留若鞮单于一个人的就包括锦绣缯帛3万匹,絮3万斤。
这成千上万的数字里有两个问题。其一,为什么要给这么多?其二,这么多东西,可不是寻常商队贩运货物的概念。单于也好,大昆弥也好,天长地远,他们怎么弄回去?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紧连在一起的,涉及到的是汉代的中原与匈奴的关系。
乌珠留若鞮单于,是呼韩邪单于和他的大阏氏所生的儿子。虽然没有汉家的血缘,但我们那个著名的大美女王昭君,先是他的继母,后来又是他的嫂子,他与汉朝也算沾亲带故;乌孙大昆弥伊秩靡更直接了,他是另外一位和亲公主刘解忧的孙子。这两个人到洛阳不仅是来朝见,更是省亲,匈奴和乌孙现在是大汉王朝的附属国。汉朝现在富裕了,过去咱没有,给不起;如今咱有了,不妨给大伙儿多分点儿。再说这两个人又不是外人,更要加倍给。
单于和大昆弥也不用为运输的事儿发愁,因为到西汉末年,匈奴再不能无事生非,中原王朝不用再被迫忍气吞声,东北、西北各其他少数民族也顺带不再受匈奴的胁迫。丝绸之路不仅是商道,也是官道,国道。汉族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和文化成源源不断进入这些地区,各民族之间友好通商往来,彼此融合,中国同中亚、西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前所未有地通畅。
这种和平、稳定的局面不是一开始就有,更不是自然发展形成的,而是汉匈百年战争的结果。这条路,是几代人前赴后继,用他们的鲜血、青春和生命铺出来的。他们当中,有很多光耀史册的名字,比如萧何、晁错、周亚夫、李广,到张骞、卫青、公孙敖、霍去病,到刘细君、刘解忧和王昭君……留下了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
对中国历史比较熟悉的朋友们肯定知道,早在秦始皇的时代,大将蒙恬曾经率领30万秦军进攻匈奴,连战连捷,把匈奴各部落打得一路后退。大秦帝国在河南地设置了九原郡,还将秦、燕、赵三国原筑的长城增修、连接,建立起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怎么到了汉代,中原王朝怎么反而还要被北方游牧民族劫掠,还要倒贴钱,把汉家的女儿们陪送出去呢?
这个话就还要从头说,从秦朝开始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中华帝国的版图前所未有的巨大。为了这个大帝国万世永存,他制定典章制度、统一文字、钱币、度量衡,这些措施是必要的,也都是新的,国家和人民都需要一个适应期,偏偏秦始皇又不肯让老百姓们踏踏实实去适应。统一之后,国内没有战争了,秦始皇却一直不断大兴土木,持续对外扩张,国民经济的发展很缓慢。再加上秦二世往死里折腾,全国人民都适应不过来,陈胜、吴广们揭竿而起,秦王朝在短短14年之后分崩离析。
秦末的陈胜、吴广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么慷慨激昂的口号,拉开的是又一次乱世的序幕。在群雄逐鹿的过程当中,项羽“破釜沉舟”渡过黄河进军巨鹿,率5万楚军以一当十,九战九胜,大破秦军40万。这40万秦军,都是在秦始皇手下久经沙场,百炼成钢的虎狼之师。除了沙场上战死的一半,项羽后来把俘虏的另一半也全部干掉。这样一来,刘邦建立汉朝之后,就没有了接手秦军主力的机会。
汉初军队的战斗力和建制都比不上秦军,马匹稀少,几乎没有骑兵部队,弓弩的使用能力也不如秦军,在远程打击上和机动性上没有优势。还有,从战国后期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到楚汉争霸,一路算下来,老百姓就没过上几天安生的日子。遍地焦土,人口锐减,百业凋敝。刘邦立国初期,汉朝国力根本无法支撑大规模的战争,为了恢復生产,不得不裁撤大量军队投入农业劳动。
好了,军队战斗力不行,国力不行,那就老老实实地呆着,休养生息呗,偏偏刘老三不是个老实人。他一坐上皇帝的宝座,“忠厚长者”的包装都用不着了,立刻背信弃义,着手收拾功臣。三两下逼反了韩王信,顺带着就惹上了匈奴。汉高祖七年(前200年)冬天,刘邦亲率30万大军,攻打韩王信的叛军和支持韩王信的匈奴大军。
这个时候的匈奴啊,已经是一个总面积超过800万平方公里的草原帝国,再不是蒙恬当年面对的一连串松散部落了。刘邦和项羽忙着窝里斗的时候,草原上出了一个冒顿单于。
冒顿单于是一匹典型的草原狼,一个狠角色。他本来是老单于的长子,第一顺位继承人。可他的爹偏爱小妾,把他送到月氏国去当人质,不仅想要把他废掉,还想要把他干掉。冒顿经历九死一生逃回来,表面上对他爹俯首帖耳,背地里开始谋划夺权。
他发明了一种箭,射出去之时会发出响声,叫做“鸣镝”。他命令自己手下的兵士,凡是他的鸣镝射击的目标,所有人必须跟着射,不射的就砍脑袋。第一次,他用鸣镝射自己的坐骑,不敢跟着射的士兵全被杀掉;第二次,他用鸣镝射自己最心爱的女人,不敢跟着射的士兵也被杀掉;第三次,他再用鸣镝射他爹的坐骑,所有人都赶紧跟着射过去。到第四次,他的鸣镝就瞄准了他的亲爹,头曼单于。自然,这一次老单于有死无生。冒顿就这样当上了单于,上台以后东征西讨,统一了草原各部。
刘邦这一次亲征,被人家围在平城白登山七天七夜,最后还是要靠耍流氓才逃出半条命。汉高祖的“白登之围”,成为汉匈百年战争的开端,也让汉初的朝廷上下见识了匈奴骑兵的厉害。从此开始每年赠送匈奴衣食财物,送宗室女子去和亲。连刘邦死了以后,冒顿单于写信来,明目张胆地调戏吕后,也打落门牙和血吞了,不敢再轻易发兵。
不过,忍辱负重,不是好了伤疤忘了痛。何况这块烂肉始终没有结疤,那些大把大把送出去的财物和一个接一个和亲的女子,都无法完全遏制匈奴的猖獗。冒顿单于和他的继任者们或多或少,对中原的侵扰一直都没停止过。边患依旧相当严重,汉朝必须积极备战。在民生方面,萧何、曹参前后两任宰相,“萧规曹随”,以各种奖励政策鼓励耕织守业,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同时充盈武库,充实边境人口;刘邦死了以后,吕后、文帝、景帝都奉行黄老之术,无为而治,让百姓安居乐业。晁错还提出“马复令”,规定百姓家养战马一匹可免除三人的徭役或赋税,鼓励民间养马。到汉景帝时,在洛阳都兴建了专门的牧马场,36苑养马30万匹,同时禁止优良马种运往关外。
等到汉武帝继位,汉朝的国力是开国时期的十几倍,年轻的皇帝底气十足,开始积极准备北伐。公元前139年,汉武帝决定联合与匈奴有灭国大仇的大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他的侍从官张骞挺身应诏,率领一百多人出使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