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教育就是牺牲多数成就少数。你认同吗?谁愿意自己的孩子当被牺牲的那一个呢?
我更愿意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路。
社会处处充满竞争,我们需要擦亮眼睛,保持清醒。
社会更加需要会合作的人,合作能力是培养孩子的重头戏。而学校更多的是培养孩子的竞争心理,而非合作,这对孩子是有害的。
这段话来自——阿德勒《儿童教育心理学》
我见到在很多学校,每个教室里都贴着一张光荣榜,上面记录着每个孩子得到的星星或者小花的数量,孩子们得到的多少不一。总有少数几个孩子的星星数量最多,也有少数几个孩子数量非常少。这是不是老师在潜移默化的鼓励学生之间的“竞争”呢?有的家长看到了觉得无所谓,有的家长就很在乎,会问孩子: 今天得到了几颗星?曾经听到一个五年级孩子说: 妈,我这周给你挣了5颗星!嗯,表现不错!
不妨细品一下,孩子在学校努力、好好表现是为了谁?学习动力来自哪里?这样下去,孩子学习常常依赖外部动力,渐渐就会失去自驱力。
学校有各班竞争、评比、流动红旗……老师也常鼓励学生竞争。
幼儿园里,我们比一比,看谁先吃完?
让老师看看,哪个同学来的最早,坐得最端正,听讲最认真,回答问题最积极!
比一比谁写得好、谁成绩好?
为啥别人能做到你做不到?
这些话很多老师张口就来,却不知道潜移默化对孩子的影响。
……
学校要求老师,老师要求学生。班级卫生、成绩评比,所谓的集体荣誉,被动成了老师之间期末量化考核的比赛。
作为一个老师,除非你有很强大的内心,不过分在乎量化考核,不然就会产生很多的焦虑,并无意中把焦虑传递给学生。有的老师会因为学生违反学校规定被扣分,而对学生批评责怪和惩罚。
11年教学中,我在班里发卷子一般是不念分数的,偶尔会念,但只限于进步特别大的孩子。这样做的目的是给孩子们传递一种价值观: 进步>成绩!并强调内归因:努力。成绩差的不气馁,成绩好的也不骄傲。对每个学生提一个思考题: 你对成绩满意吗?比你上次,你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进步在哪里?怎么取得的?退步在哪里?准备怎么弥补?引导学生思考并写下来。这里传递一个态度: 不跟别人比,只跟自己比。每一个同学都很重要,你的每一点进步对班级都是贡献。我曾带着一个班用了半年时间,由倒数最终成功逆袭,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下一个视频里我会讲我做了什么,这里不赘述了。点个关注,下次好找到我。
但是有一个现象是:试卷一发下来,您知道孩子们的反应吗?有的偷偷瞄一眼别人的分数,小声问: 你考多少?你考多少?哈哈!我比你高!而有的孩子表情就很郁闷,还有孩子直接趴在桌子上。还是安奈不住要跟别人比,好像只有找到比我差的才能证明我是好的。这句话值得细品一下啊!我们是不是也有这种非正常的心理呢?
我观察和思考,有两点原因:
一、很多老师都念成绩,而且重点念的是成绩差的孩子!曾经我有一个学生因为害怕老师念成绩,足足担惊受怕了两天。老师在传递的观念是: 你和别人比一比!
二、很多家长也常拿孩子跟别人比。
老师和家长试图通过拿孩子跟别人比,来激发孩子更加努力。然而愿望很好,现实却不妙啊!
我发现啊, 学生之间会相互较劲,甚至会引发嫉妒心理。这里不只比成绩,会延伸到很多方面,引发不和谐现象,一旦嫉妒心加重,会变得暴躁,与同学相处困难,影响人际关系。教学中,常见到有很多孩子对被老师表扬的孩子会感到气氛、恼怒、不屑。他们看不到别人的优点,也不愿意称赞别人,更不愿意学习别人的优秀之处。
对这些孩子来说,老师和家长的期望就会变成“有害的期望”。他会想: 我的努力已经没有希望了。久而久之,丧失信心和勇气,没有价值感。就会出现更多其他问题。
父母和老师们,提升我们的认知、思维、格局吧!以下三点建议供参考:
1.别再拿孩子跟别人比了,我们的孩子会拿我们和别的父母比吗?
2.重视合作。父母在家庭里多合作给孩子带榜样。
3.多看别人的优点,不要随意评判别人、说别人是非。因为在你评判别人的时候,一定是你产生了优越感或者自卑感。
谨记以上三点,别让你的期望害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