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又到月圆之夜,又见那个与苏轼夫妇在花下饮酒的年轻人】
这个简单的“东坡日历”才写了不到半年,“赵令畤”这个名字已经是第五次出现了。
56岁,是日,在汝阴(安徽阜阳),与赵令畤(景貺)、陈师道同过欧阳棐(叔弼)新治小斋,作诗并论诗。师道次韵。书遣迨与陈师道(履常)祷张龙公神祠事。轼。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十月廿五,时任颖州知州。
57岁,是日,在汝阴(安徽阜阳),荐赵令畤入馆阁。不从。与范祖禹简,报此事,盛称令畤。轼。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二月初五,时任颍州知州。
57岁,是日,在汝阴(安徽阜阳),夜,与王夫人、赵令畤(德龄)小酌聚星堂,赋《减字木兰花》。轼。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二月十五,时任颍州知州。
57岁,是日,在江都(江苏扬州),颍州(安徽阜阳)西湖治成,赵令畤(德麟)寄诗来,次其韵。西湖虽小亦西子,萦流作态清而丰。轼。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三月十六,时任扬州知州。
57岁,是日,在开封,三荐赵令畤。轼。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十二月廿二,时任兵部尚书兼侍读。
最诗意的高光时刻,出现在1092年二月十五,颍州,聚星堂前,梅花盛开,月色澄明,王闰之看夫君独坐无聊,建议他把办公室的年轻人,比如赵令畤,找来,花下饮酒,诗意盎然。
连领导太太都知道他的名字,可见苏轼是多么经常地念叨他。
简单梳理一下苏轼与赵令畤的关系:
苏轼与赵令畤,是北宋士大夫群体中罕见的“宦海同舟,艺文共济”的典范。二人以惠民之政相携,以诗文艺术相知,更在党争倾轧中以风骨相守,展现了超越功利的精神联结。
赵令畤,宋太祖赵匡胤五世孙,宗室成员,但家道中落。元祐年间任颍州签判、扬州通判等职,后因苏轼提携入京。
赵令畤也是个文学家,著有《侯鲭录》,书中保存了大量的苏轼言行。
1091年,两人曾在颍州共事,苏轼任知州,赵令畤为签判,二人合力赈灾治水。同时,赵令畤还支持苏轼废除“万花会”(劳民伤财的花卉贡奉)。
1092年,28岁的赵令畤任扬州通判,主持疏浚西湖,这年的三月十五日,苏轼以《再次韵德麟新开西湖》赞其功绩。核心主题是,赞颂西湖疏浚工程的惠民之功,以西湖喻友人高洁品格,暗含对仕途浮沉的超然态度与政治理想。
两人虽然相差27岁,但从颍州到海南,二十余年交谊未因贬谪中断,这个年轻人真是值得苏轼倾心以待。
【东坡日历】
2025年4月13日,周日,乙巳蛇年,农历三月十六
27岁,是日,在郿县(陕西宝鸡),雨。民以为未足。宋选复遣专使祷雨于太白山。轼。宋仁宗嘉佑七年(1062)三月十六,时任签书凤翔府判官。
48岁,是日,在黄冈,简徐大正(得之)。时大正已来黄,大正与我及大冶长老等有往还。轼。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三月十六,时任黄州团练副使。
50岁,是日,在开封,题筠州所作别子由诗后,赠名医康师孟郎中,时康将归洛。余尝以药房求教于师孟。同日,缴进吴荀广东运判词头状。轼。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三月十六,时任中书舍人。
54岁,是日,在开封,以龙图阁学士除知杭州;上谢表并谢赐对衣金带马表,黄庭坚以为余知杭为得其所。轼。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三月十六,时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
57岁,是日,在江都(江苏扬州),颍州(安徽阜阳)西湖治成,赵令畤(德麟)寄诗来,次其韵。西湖虽小亦西子,萦流作态清而丰。轼。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三月十六,时任扬州知州。
【再次韵德麟新开西湖】
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三月十六,江苏扬州,时年57岁
使君不用山鞠穷,饥民自逃泥水中。
欲将百渎起凶岁,免使甑石愁扬雄。
西湖虽小亦西子,萦流作态清而丰。
千夫馀力起三闸,焦陂下与长淮通。
十年憔悴尘土窟,清澜一洗啼痕空。
王孙本自有仙骨,平生宿卫明光宫。
一行作吏人不识,正似云月初朦胧。
时临此水照冰雪,莫遣白发生秋风。
定须却致两黄鹄,新与上帝开濯龙。
湖成君归侍帝侧,灯花已缀钗头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