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王朝:参观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第一部分)

2019年10月19日,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正式建成开放。这里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斟鄩大道上,紧邻二里头考古遗址公园,全面展示夏代的历史文化。2023年5月1日下午,在落日的余晖之中,我第一次走进这座博物馆——


正值五一假期,这里游客很多,已经临近闭馆,还是人头攒动。走进博物馆,穿过大厅后,直奔基本陈列第一展厅。首先,经过一条长长的通道,在两侧的浮雕墙壁上,展示了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珍贵文物。通道的尽头,可以看到著名的网格纹鼎,被誉为“华夏第一鼎”。


走过通道以后,仿佛穿越时空隧道,来到4000年前夏朝建成之际。这个展厅以“第一王朝”为主题,分为“茫茫禹迹 九州攸同”、“赐土命氏 祚以天下”和“夷夏东西 夏道兴衰”三个单元。将地下文物和地上文献相结合,揭示了夏王朝的发展脉络,强调了夏王朝的历史意义。


在《史记》等文献中记载,夏是中国第一个世袭制朝代。距今4000年前,黄河流域的特大洪水,使天下苍生忧患重重。相传,大禹率领百姓治水,长达数十年中,三过家门不入,栉风沐雨,亲操耒耜。

在洪水被控制以后,大禹重新划分九州,奠定了华夏国家的雏形。禹本来传位于益,益却让位给禹的儿子启,中国历史进入“家天下”时代。从夏朝的建立开始,部落与中央王室在血缘上有宗法关系,政治上有分封关系,经济上有贡赋关系。


1.禹都阳城

大约公元前2070年,帝舜封禹于阳城。后来,帝舜禅位给禹,禹避居于阳城,让位给舜的儿子商均。但是,天下的诸侯都离开商均,来到阳城,朝见禹王。在诸侯的拥戴下,禹即王位,建立夏朝。

在河南省登封市王城岗遗址,考古工作者发现三座龙山文化晚期的城址。在城址东侧,发现战国时期的阳城和带有“阳城”戳记的陶器。由此推测,王城岗遗址就是“禹都阳城”。


2.禹征三苗

夏朝建立以后,在禹的带领下,跟南方三苗部落联盟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后来,三苗部落逐渐衰亡,后裔还在江汉地区生活繁衍。当时,三苗主要分布于湖北、湖南、江西一带,与考古学上的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的范围基本相同。


3.禹会涂山

凭借强大的实力,禹会诸侯于涂山,成为天下的共主,完成了从古国社会向王朝国家的转型。在安徽省蚌埠市的禹会村遗址,发现了一处龙山文化的祭祀遗存,出土文物包含多种文化,时间和地点也比较吻合。因此,这里被专家认为是“禹会涂山”的结果。


4.有夏之居

在洛阳市涧西区王湾村遗址,保留有丰富的王湾三期遗存,乃河南龙山文化的主体遗存,被学术界普遍认为属于早期夏文化。夏代,部族处于联盟状态,还没有明确的国家疆域。王湾三期文化以洛阳平原和嵩山地区为中心分布区,影响范围广,代表性很强。因此,王湾三期文化被认为是夏文化的主要源头。


5.钧台之享

禹在位第十年,东巡至于会稽而崩。随后,禹的儿子启继王位,改禅让制为世袭制,并且在阳翟修建钧台大会诸侯。在河南省禹州市瓦店遗址,发现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的大型环壕防御设施,还有建筑基坑、瓮棺墓和土坑墓等。有学者推测,这里可能是夏启所都阳翟。


6.后羿代夏

夏启崩后,子太康立。据说,太康沉迷于狩猎,不理朝政,国家衰弱。后来,东夷有穷氏首领后羿逐渐进入夏王朝核心统治层,取代太康,统治国家。在河南省新密市新砦遗址,发现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早期的大型城址,出土许多东夷文化因素的文物,佐证了“后羿代夏”确有其事。


7.夏商更迭

少康继位,团结众人,完成复国大业,史称“少康中兴”。随后,夏都向二里头遗址迁徙。少康之子杼继位后,为了镇抚东方诸侯,迁都于老邱(开封陈留)。王朝战略重心东移,夏王朝的统治进入稳定繁荣时期。

夏朝末年,夏桀暴虐,百姓愤慨,诸侯离心。商王成汤孤立夏后氏,在鸣条进行决战,最后攻克夏都邑。夏王朝灭亡后,商汤任用贤能,广施仁政,国力日隆,四方臣服。至此,作为中华文明第一王朝,夏王朝消逝于历史长河中,商王朝开始走上历史舞台。

在河南省偃师市有一座商城遗址,始建年代约为公元前1600至1550年间。这里西南距离二里头遗址约6公里,乃商汤灭夏后建立的早期都邑,史称“西亳”。这座商城崛起的时间与二里头第四期晚段年代基本一致,两城的兴衰标志着夏商文化的分界线。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