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的源起与发展
前几年读过余秋雨老师的《中国文化课》,今年初又重温了《中国文脉》,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历史脉络。
一本书带你从遥远的三皇五帝讲起,谈到了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从那些神话故事里,就已然窥见了天人合一。
再往后殷墟的甲骨文揭示了商代古人给中国文化带来的破晓时刻。
春秋时期文化百花齐放,涌现出追求道与无为的老子、崇尚仁义礼智信的孔子,以及提倡‘兼爱非攻’的墨子。庄子、孟子和韩非子等也在这一时期百家争鸣,稷下学宫成为思想家的摇篮。
从《诗经》讲到了屈原《离骚》,从司马迁的《史记》聊到了讲天地生命的曹操。
又让我们窥见了魏晋名士的风度,超乎礼法的阮籍嵇康,一曲《广陵散》,弹出了千古绝响。而陶渊明的‘悠然见南山’更是这一时期的经典之作。
二、文化的融合与繁荣
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有一只少数民族填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南北朝时期,鲜卑族建立了北魏,他们几乎与曹操如出一辙,统一了北方,承接了“魏”的国号。
然而,他们在战胜了汉族之后,却崇拜汉文化,所以余秋雨老师感叹:
天佑鲜卑,天佑北魏,天佑中华,这条血迹斑斑的改革之路终于通向了一个结论:汉化!
因为北魏,尤其是北魏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将两个民族的文化深度融合,从此,“中华文化也就像骑上了草原骏马,鞭鸣蹄飞”,注入了豪迈与大气。这些,也是大唐盛世的源头。
同时,佛教文化也在北魏时期得到普遍重视,云岗石窟、龙门石窟。北魏仿佛有些吸星大法,把好的文化都吸收进来据为己有,熔铸一体,互相化育。
佛教自从汉朝传入中国以来,就开始慢慢地生根发芽,而且,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天然和谐,所以能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在这个过程中,佛教不断吸收和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如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道家的自然哲学思想等,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汉传佛教。
中国文化讲究“和为贵”。佛教文化也强调“慈悲为怀”。
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应顺应自然规律而生活。佛教文化中的“缘起性空”观念也强调万物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认为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没有独立自存的本质。
中国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佛教文化同样倡导道德修行,如“五戒”、“戒定慧”等。
至此,人们看到,儒、道、佛这三种完全不同的审美境界出现在中华文化之中。一种是温柔敦厚,载道言志;一种是逍遥自由,直觉天籁;一种是拈花一笑,妙悟真如。中国文化人最熟悉的是第一种,但如果从更高的精神层面和审美等级上来看,真正不可缺少的是后面两种。在后面两种中,又以第三种即佛的境界更为难得。
在传播佛教的过程中,法显到玄奘,鸠摩罗什等伟大行者,为传播佛学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得感谢北魏那段时期,相比于同时期“北方蛮族”占领西罗马帝国,罗马文明被蛮力损毁,中华文明却被蛮力滋养。
三、盛世与传承
在隋朝的基础上,那个包容大度的大唐出现了,各种外国人士来到了大唐,万国来朝一派盛世景象,长安向世界敞开自己,世界也就把长安当做了舞台。
然后就出现了唐诗,余老师写道:
唐诗对中国人而言,是一种全方位的美学唤醒:唤醒内心,唤醒山河,唤醒文化传代,唤醒生存本性。
大唐不仅有把朝代豪迈融入自身的李白、有为苍生大地投入极大的善的杜甫,更有王维、白居易,以及《全唐诗》四万九千多首中的作者两千八百余人。
再来到宋朝,虽然长期处于未完全统一,与少数民族三分天下的格局,但宋朝的文化同样也达到了一个高度。
就不一一列举苏东坡、朱熹、陆游、辛弃疾等人了,宋代还有一个重大文化走向:文官政治的正式建立。王安石、司马光、范仲淹,这些人如果没有当政,他们的文化成就也早已经是一代宗师级别了。
再往后就轮到了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登场,还好他赏识了耶律楚材,一位对汉文化同样推崇的金国人,又在关键时期引荐了道教长春真人丘处机,“长生之道,节欲清心;一统天下,不乱杀人;为政首要,敬天爱民。”丘处机说的这些话,成吉思汗听进去了。
从此,汉文化也与元朝深深地捆绑在了一起。
元朝除了元曲之外,可以浓墨重彩书写的文化不多,但少不了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
而到了明朝,文化似乎被朱元璋的文化专制主义给禁锢了,还好,我们还有王阳明,以及他那集大成的心学。
清朝,能称上号的文化传奇不多,但一部《红楼梦》绝对是可以一柱擎天的一部巨作。
推荐您读读《中国文脉》一书,这本书还谈到了科举制度、君子与小人,不容错过。
感叹泱泱五千年中国文脉生生不息,看今朝,我辈当竭力传承文化薪火,以笔为剑书写新时代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