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在陕西的名胜古迹之中,绝大多数都是各种陵墓;在这些陵墓的正前方,大多都树立着一块碑,由清代陕西巡抚毕沅题写,所以它被俗称为“毕沅碑”——
小时候,我在咸阳五陵塬上,游览西汉帝陵的时候,经常看到毕沅书写的石碑。后来,前往陕西各地游览,在很多的古墓葬前,我也经常看到毕沅书写的石碑。因此,一直很好奇:陕西到底有多少块“毕沅碑”呢?
毕沅碑的内容很简单,远远望去,一目了然。中间的大字是陵墓的时代、墓主的身份和名称等,两侧写有“赐进士及第兵部侍郎陕西巡抚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加五级毕沅书”和“大清乾隆岁次丙申/丁酉孟秋”等小字,以及竖立石碑的地方官员身份和名字。
在最新出版的《陕西省志·文物志》的基础上,结合我自己实地考察的情况,初步统计了“毕沅碑”的数量,大约70块,现存65块。过去,由于“毕沅碑”的时代较晚,内容单薄,价值不大。因此,很多“毕沅碑”遭到破坏,实际的数量,应该会更多。
1、周秦时期
在周秦时期的古墓前,竖立着“毕沅碑”的有:周邠公刘墓、周太王陵、周王季陵、周文王陵、周武王陵、周成王陵、周康王陵、周共王陵、元圣周公之墓、鲁公伯禽之墓、齐太公之墓、周老子墓,晋卿赵文子墓、晋公孙义士杵臼墓、晋程婴义士墓,秦庄襄王陵(无存)、秦始皇帝陵(无存)、秦二世皇帝陵。
在这个时期的“毕沅碑”中,以咸阳五陵塬上的“周陵”最具代表性。当时,这里的战国秦和西汉时期的陵墓,被讹传为西周王陵和重要人物的墓葬。因此,毕沅在这些墓冢前竖立起相应的石碑,虽然加深了人们对这些陵墓的错误认识,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这些陵墓不被破坏。
目前,在咸阳市周陵镇周围,以周文王陵和周武王陵为中心,分布着周成王、周康王、周共王、元圣周公之墓、鲁公伯禽之墓、齐太公之墓等。在这些墓冢前,都树立着毕沅书写的石碑,周王陵石碑的体量较大,其他重要人物石碑的体量较小。
周文王陵
元圣周公之墓
鲁公伯禽之墓
2、两汉时期
在两汉时期的古墓前,竖立着“毕沅碑”的有:汉太上皇陵、汉惠帝安陵、汉文帝霸陵、汉窦太后陵(无存)、汉薄太后南陵、汉景帝阳陵、汉孝武帝茂陵、汉骠骑将军大司马冠军侯霍公去病墓(霍去病墓)、汉大将军大司马长平侯卫公青墓(卫青墓)、李夫人英陵、汉昭帝平陵、汉宣帝杜陵、汉元帝渭陵、汉成帝延陵、汉平帝康陵,汉舞阳侯樊将军墓(樊哙墓)、汉征西将军马公超墓(马超墓)、汉丞相酂侯萧何墓(萧何墓)、汉平阳侯曹公参墓(曹参墓)、汉曲逆侯陈公平墓(陈平墓)、汉太中大夫陆公贾墓(陆贾墓)、汉博望侯张公骞墓(张骞墓)、汉太史公墓(司马迁墓)、董仲舒墓(无存)、汉典属国苏公墓(苏武墓)、汉伏波将军马公墓(马援墓)、汉龙亭侯蔡伦之墓(蔡伦墓)、汉太尉李公固墓(李固墓)。
在这个时期的“毕沅碑”中,以西汉十一座帝王陵墓最具代表性,在每一座帝王陵墓和重要的陪葬墓前原本应该都竖立着毕沅碑。其中,帝王陵墓前的石碑体量高大,内容简短,气势恢宏;重要陪葬墓前的石碑体量较小,内容丰富,文字较多。其中,霍去病墓碑上的文字最多,洋洋洒洒地写道:汉骠骑将军大司马冠军侯霍公去病墓。表达了毕沅对他的尊敬,展示了霍去病重要的地位。
当时,人们对西汉帝陵的具体分布情况还不了解,尤其是安陵、平陵、渭陵、康陵、义陵的位置张冠李戴,导致“毕沅碑”竖立错误,把皇后墓当做了帝王陵。如今,根据考古勘探和发掘,已经纠正“毕沅碑”的问题:将汉阳陵王皇后墓误认为“汉惠帝安陵”,将汉元帝渭陵误认为“汉昭帝平陵”,将汉平帝康陵误认为“汉元帝渭陵”,将汉昭帝平陵误认为“汉平帝康陵”。
汉惠帝安陵(汉景帝王皇后陵)
汉孝武帝茂陵
汉骠骑将军大司马冠军侯霍公去病墓
3、北朝至隋唐时期
在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古墓前,竖立着“毕沅碑”的有:前秦苻坚墓(损坏)、周文帝成陵、隋文帝泰陵、隋炀帝陵(无存);唐太宗昭陵、唐高宗乾陵、唐睿宗桥陵、唐让帝惠陵、唐元宗泰陵、唐肃宗建陵、唐顺宗丰陵、唐宪宗景陵、唐穆宗光陵、唐敬宗庄陵、唐僖宗靖陵,唐武部尚书杨珣墓、唐代国忠公安公金藏墓(安金藏墓)、杨贵妃墓(残缺)、唐太子太师河东郡王柳公权墓、唐兵部尚书柳公绰墓。
在这个时期的“毕沅碑”中,以唐代帝王陵墓最具代表性,成为每座帝王陵墓的标志物。唐代帝陵大多依山而建,前方有很长的神道,两侧竖立着石雕像。在神道的尽头,陵墓的正前方,基本都竖立着一块高大的毕沅碑,与背后宏伟的帝王陵墓相互辉映。可惜,不是所有帝陵的“毕沅碑”都能保存下来。
唐乾陵的毕沅碑很有意思,上面写着“唐高宗乾陵”。众所周知,乾陵是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合葬陵墓,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座两位帝王合葬墓。那么,毕沅为什么提“唐高宗”,不提“武则天”呢?武则天埋入乾陵时,已经去除帝王封号,以皇后的身份下葬。因此,应该是唐高宗乾陵!
唐泰陵前的毕沅碑也很有意思,上面写着“唐元宗泰陵”,唐代好像没有“元宗”吧?其实,这里的“唐元宗”指的是“唐玄宗”。清朝的康熙皇帝名字叫做“玄烨”,所以把“唐玄宗”改称为“唐元宗”,为了避讳,表示尊敬。由此可见,作为清朝的重要官员,毕沅还是很注意细节。
唐太宗昭陵
唐高宗乾陵
唐元宗泰陵
唐僖宗靖陵
4、北宋时期
在北宋时期的古墓前,竖立着“毕沅碑”的有:宋进士杨砺墓、宋寇莱公墓(寇准墓)、赵懿简公神道碑(赵瞻墓)、宋安康郡开国侯杨从仪墓;
唐代以后,西安不再是国家的首都,再也没有帝王将自己的陵墓修建在陕西。但是,作为西北重镇,这里依然涌现出了一些名人,他们死后,埋回陕西。由于他们的影响力较大,毕沅也为他们题写了石碑。在北宋以后的墓前,再也看不到“毕沅碑”了。作为一名生活在清朝的人,毕沅眼里的“古代”恐怕就是“宋代”以前了!
毕沅(1730—1797),字纕蘅,号灵岩山人,江南镇洋县(今江苏省太仓市)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状元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历任侍读学士、太子左庶子,实授甘肃巩秦阶道台、安肃道道台、陕西按察使、陕西布政使等。其中,在陕西任职长达15年。
除了到处“立碑”以外,毕沅为陕西的文物保护事业还做过很多事情,对这里的名胜古迹进行全面考察、研究和整理,先后组织人力和物资对西安城墙、灞桥、慈恩寺、华清池、司马迁祠、太白庙、西岳庙、凤翔东湖等多处古建筑进行修缮。
乾隆三十七年(1772),主持对碑林的维修和管理;乾隆四十一年(1776),编成《关中胜迹图志》一书,全书30卷,共70万字,绘图62幅;乾隆四十二年(1777),为唐昭陵修建围墙和碑亭;乾隆四十六年(1781),编撰《关中金石记》一书,收集了秦汉至金元的797通碑志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