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的生活环境

说到80年代的生活环境,几个关键词是:集体、朴素、缓慢、充满希望。

家庭、学校、工作单位,这三者构成了当时中国人几乎全部的生活世界。

  1. 家庭:朴素的温情

· 居住空间:多数家庭居住面积狭小,几代人同住一室很常见。家具多是单位分配的或自己打的,样式统一(比如“三十六条腿”)。
· 物件:黑白电视机是家庭的中心,晚上邻居们会聚在一起看《霍元甲》、《射雕英雄传》;缝纫机是母亲的宝贝,很多衣服都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收音机(“话匣子”)是了解外界的重要窗口;蜂窝煤和公用自来水龙头是日常生活的必备。
· 氛围:物质不丰富,但邻里关系亲密,孩子们在院子里、胡同里一起玩耍,人情味很浓。

  1. 学校:重建与奋进

· 风气:“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是口号,社会对知识和知识分子重新尊重。学生们穿着朴素的运动服或蓝白校服。
· 场景:教室里挂着名人名言,课桌上刻着“早”字。下午放学后,学生们会围着仅有的几台“苹果II”或“中华学习机”好奇地学习BASIC语言。

  1. 工作单位:“小社会”与铁饭碗

· 性质:工作单位(工厂、机关、学校)不仅是工作的地方,更是一个包办一切的“小社会”,提供住房、医疗、子女教育(托儿所)、甚至理发洗澡服务。
· 节奏:工作节奏相对缓慢,讲究“铁饭碗”,人们之间的关系更像是终身制的同事,非常紧密。午休时,同事们会在一起打乒乓球、下棋。

总之,物质的匮乏与精神的富足、集体的温暖、对外部世界的好奇,以及一种缓慢而真切的幸福感。 那种由共同体验和简单生活带来的凝聚力,是今天难以复制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