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麦克布莱德博士的《母爱的羁绊》,掩卷长思良久,既悲又喜。
悲的是我必须接受自己有个自恋母亲的事实,不能期待妈妈有一天会改变,给我应得的爱。
对于一个女儿,承认这个事实是一个巨大的悲伤,它打碎了一直以来对母亲的虚幻想象,总是希望自己再努力点,母亲就会变得和原来不一样。
喜的是终于放下了压在肩头几十年的重负,母亲这样待我,不是我不够好,不够优秀,是因为外婆也无力教会她如何爱自己,她有自己悲苦的童年。
从此我放下了对母亲的不满和怨恨,也学会了用“内在母亲”来支持自己情感需求的方法。
心理创伤深埋于我们的脑海中,意识会否认它的存在,但我们常常会在下一代人身上遇到它。
而今,身为母亲的我,会在女儿身上遇见它吗?
我让孩子做了母亲是否有自恋特质的测试题,33道题目中:“是” 4题,“否”26题;“不确定”3题。结论是:还好,不明显。
和自己母亲90%以上的符合度相比,作为一个母亲,我已有很大的进步。
这些年来,一直在心理学、哲学以及灵修课里修炼自己,无非是不想让女儿经历如我一般的痛苦。
只是,在那四个“是”的答案中,还是看到了母亲的影子。
Q1:“当你和妈妈讨论你的感受时,她会不会把她自己的感受强加在上面?”Yes
作为母亲,常常仗着“自己的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多”的权威,把自己的感受强加到孩子身上。
话说一个母亲带孩子参加圣诞晚会,热闹的场面,丰盛的美食,还有圣诞老人的礼物……妈妈兴高采烈地和朋友们打着招呼,不断地领女儿到晚会的各个地方,她以为女儿也会很开心。
但女儿却哭了起来,问起原因,说她的眼前晃动着的全是大人的屁股和大腿,而不是自己刚才所看到的笑脸、美食和鲜花。
Q2:“你是不是常常觉得和妈妈在感情上不够亲近?” Yes
这是复制母亲模式的结果。
儿时记忆中的妈妈,永远都忙,工作一定优先于孩子,没有时间照顾我们。记忆中,奶奶是最疼我的人,陪我吃饭,帮我洗澡,冬天互相暖脚。
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也常常觉得照顾一个小人好浪费时间,我要工作,我要应酬,我要充电......
Q3:“你有没有觉得妈妈对你很挑剔?”Yes
源于自己是个高成就动机型的人,凡事追求完美,眼里容不得沙子。
对于爱人、孩子都高标准,严要求。
鞋子得排好,饭粒要吃光,学习工作抢第一。
Q4:“你是不是觉得在童年时期就需要照顾到妈妈的情绪?”Yes
因为内心脆弱,所以对外总表现得很强势,在家为王,我的脸色就是家里的晴雨表。家里人都让我三分,连女儿也不落下。
这是一个让我后背发凉的答案。
长期以往,女儿会失去自我,因为她的言行举止都要考虑妈妈的感受,所以无法形成自己的个性。而一个没有自己独立想法的人,一个屈服与他人眼光的人,会像那株墙头草一样没有方向,也没有了幸福。
我该成为一个怎样的母亲?是这本书留给我最重要的功课。
思考良久,想把这两句话送给自己:
其一,想让孩子成为怎样的人,我得先成为那样的人;
据说在印度,有一次,一个妇女带着年幼的孩子去找甘地,希望其能劝说孩子戒掉爱吃糖的习惯。甘地说等三个月再来找他,妇女很是纳闷。
三个月后,妇女再次带着孩子来到甘地身边,这次甘地耐心告诉孩子说吃糖坏处,戒除糖瘾有什么具体的方法,最重要的是“我是如何做到的”。让母子俩苦等三个月,只是因为要在这三个月内自己先戒掉糖瘾。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期待。然而,如何成龙成凤,全在于家长的十八般武艺。
我想让孩子成为一个具有同情心、有担当、真诚善良、自尊自爱、明辨是非、知书达理.....的人,那我就得多读书,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灵魂,对待家人、同事、朋友以诚相待。
其二,孩子的未来终究不是你所能掌控。
三十年前,当时最前沿的科学家,也没人预测到现在的手机会成为人人不可或缺的贴身用品。
我那在小乡村生活了一辈子的母亲,说她做梦也没想到女儿会在上海安了家。
请不要过多用自己的标准和认知去限制他们的想象和自由。
你们可以给他们爱,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蔽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纪伯伦《孩子》
最后把王东华老师《发现母亲》中的几句话送给大家共勉。
上帝之所以先造出男人,并不是因为男人比女人优越,而是因为男人比女人好造—上帝先造出男人这个试验品后再去造女人。
当上帝把女人造出来后,上帝造人的任务也就完成了:它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女人!
母亲的工作正是上帝的工作!
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
End.
我是幸容,感谢您的阅读,
喜欢就点个赞呗,“❤喜欢”,
鼓励又不花钱,你在看,我就继续写~
非简书用户,可以点右上角的三个“...”,然后"在Safari中打开”,就可以点赞咯~
往期人气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