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好莱坞大片《环太平洋》大家都应该看过,主人公驾驶猎人机甲与从另一个世界“来访”的怪兽作战。在《环太平洋》中,主人公身处机甲战士头部,利用“人机神经元融合”来控制上千万吨的机甲,而且融合度越高,机甲战斗力越强,行动也就越方便。其实电影中所讲述的“人机神经元融合”,其实也就是脑控技术,即用人的意念来控制机器等事物。
电影中机甲猎人利用脑机技术控制机甲行动。
在脑控技术领域,我国西北西北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谢松云教授所带领的神经信息团队已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研究,研发出了多种诱发模式相结合的脑控技术。目前,这一技术已经可以做到3种诱发模式、7种脑特征的提取与识别。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到实验人员戴上一个科技感极强的“帽子”,面对着屏幕,没有任何操作,而室外的空地上,一架无人机缓缓起飞、绕过障碍物、降落,一套流程行云流水。实验中所展示的就是大脑意念控制无人机飞行,在以后,甚至是生物体都可以进行意念控制。
只有单一模式脑特征的提取与识别,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脑控技术的渴望和期待。现实中,人们对物体的控制需要更多的控制状态。“比如,要实现一辆脑控平衡车,至少需要走、停、加速、减速、转弯等5至6个特征量”。
这几个脑特征的增加,并非简单的数量增减,而是脑控技术应用领域质的变化。谢松云表示,上述系统中对于脑特征的诱发,主要采用3种模式:视觉刺激、运动想象、事件想象。
“脑机一体化”让脑控技术走向应用
尽管,实现了多模式脑特征的提取,但脑机接口技术上人存在一些固定的局限性,如速度慢、正确率不够高等,仍是国际上脑控技术的一大障碍。通俗讲,“脑机接口”就是通过机器(芯片)将人脑和人工智能结合起来,把大脑作为计算机控制的一部分。“它既不是完全依靠‘脑’,也不是完全依靠计算机进行全程控制,这样大幅度提高系统的智能化和适应性。”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未来的无人驾驶汽车应用中,汽车的运行主要基于智能的计算机系统控制,但是人工智能系统的“智能”只能依靠现有的使用场景,对于陌生场景的发生则难以规避,这就是当前无人驾驶汽车发生交通事故的原因所在,它无法像人脑一样对即将发生的事情或未来的事情做出立马的反应和应对措施,所以在运行人工智能汽车系统时,也需要与人脑进行结合,提高灵活性和应变能力,这就是现今人工智能在脑机接口上所需要突破的关隘。
“该系统的应用前景十分广泛,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健康医疗,到教育教学、游戏娱乐都能覆盖。”谢松云对未来的全智能生活做出了美好畅想。
脑机接口(赛博格)计划是DWN团队项目计划的一部分,目前我们正处在临界点,但是没有什么可以阻止赛博格进化转变力量的发生,DWN各角色的参与伙伴将迅速脱离被操纵的协作模式,脑机技术的发展是不可限量的。无论“未来”是否已经到来,脑机技术已经悄然到来,DWN正在制造热点,生产快乐与愉悦的体验、推动生物脑控先进技术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就是DWN努力方向。
前景无限美好的背后,是科学家不懈、辛劳的努力。
谢松云告诉记者:“我们从事的是颠覆性技术的研究,对人类文明的进步有着重大意义,再难也要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