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觉前看完了这本书,决定立刻写读后感,倒不是因为激动,而是这本书我读了快三个月,再拖怕是要忘了。读这么久主要因为前半部分实在味同嚼蜡,不得不说理科生的作者在文学造诣上还是有欠缺的,人物刻画不鲜明,语言不生动,看着看着我就出戏了,这点与豆瓣上的大众评价基本吻合。
但是进入中后部分,慢慢感受到作者宏大的编排布局以后,文词上的欠缺就能被忽略了。总结来看,文章还是在讨论三个基本论调。
第一、人类的无知。不仅在于被高等文明锁死的基础科学,更源自于本身的低能和自负。明明在光锥之外,却总是沾沾自喜。人类文明不过上下五千年,与宇宙历史相比实在太过渺小。正如同战舰与水滴的关系,在我们自己眼里最辉煌的骄傲,可能还抵不过宇宙里的一滴水,抗不过最原始的一波攻击。我们脆弱却骄傲着,仿佛一个傻孩子。
第二、人性的恶与脆弱。三个面壁人以及章北海的设定,给了这个话题无限自由发挥的空间。完全不受约束的面壁人背负着巨大的精神压力挑战着伦理道德的极限,第一位背叛对生命的尊重,构建反人类的敢死队,第二位背叛对地球的尊重,用太阳系的塌缩以同归于尽,第三位背叛对信仰的尊重,直接控制思维弃地而逃。他们三个的失败,并不因为战略的粗鄙,而是源于意志的薄弱。与之相对的章北海,没有面壁人的身份,却用坚定不移的伪装完成了他们三个都做不到的恶。然而,他长达两个世纪的谋划与背叛,却在自己唯一不舍的脆弱里灰飞烟灭。最后一句,没事都一样,是坚硬外壳退去后饱含忏悔与自赎的善良。人类终究做不到完全彻底的冷静无情,这一点宇宙要厉害得多。
第三、黑暗森林法则。毁灭你,与你有何相干。猜疑链和宇宙社会学两条基本定律其实就是弱肉强食的宇宙级巨大化,是本书的核心论调。听上去无比残酷,但在我看来,如果宇宙文明真的如此,那太有人情味了,至少还存在强弱与相互关系,是有温度的碰撞。比起这样的有序排列,更大的恐怖应是无序,好比一只鹿被狮子吃了要比它突然一下被雷劈死更有人情味。离开小说,我觉得宇宙是无序的黑暗,不需要文明相互的猜疑与火并,随机挑选就足够玩的了。有更高文明来毁灭至少证明还存在着可以存活的强者,人类也被动为更高级文明的发展当了垫脚石,算虽败犹荣吧。
除了这三个基调,全文在深不见底的消极里还保留着对爱的向往。它是支撑罗辑一切行为的源动力,是手足残杀以后太空坟墓上的长明灯,是三体星里萌发着的微弱希望,是人类绝望下的最后一颗解药。大概再不提到爱,这书就消极得没法看了。所以人类还是感性的,宁愿选择美好而放弃宇宙里的绝对冷酷认知。正如书中的一段对爱情的描写,他们爱着的不是现实中的爱人,而是想象中的爱人,现实的爱人只是用来创造想象模版的。他们迟早会发现差异,如果差异不大就继续,差异大就分开。身为人,我们永远无法摒弃主观臆断和意淫,永远无法纯粹理性。
最后,我是真的很喜欢这本科幻小说里的诸多技术,冬眠,思想钢印,深海状态,地下城,太空舰队。希望有朝一日它们可以实现,而且并不是因为末日降临。蚍蜉撼树,夏虫不可语冰,我们幼稚地存在,自负地前行,每一个明天都可能是末日,但生而为人,忠于人性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