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勤同志送我一本由王鹏举同志著作、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万荣微笑话》。翻看几页,读了几个段子,使人耳目一新。接着再读,就使人不忍释手,一会儿微笑,一会儿捧腹,一会儿静思……时值炎夏,此书犹如酷暑中的甘霖,让人读着开心,听着欢心,笑着爽心。
我和王鹏举同志初识还是二十五六年前。那时他是乡镇企业局干事,初出茅庐,我去拜访他们领导,领导外出,让他代为汇报。其中问到他们所取得成绩的具体做法,他说有一项是科技进步,我问何谓科技进步,他一时无语,一会儿颇不耐烦地说道:“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就是科技进步,你连这句话都不懂吗?”这不就是一个万荣微笑话的段子吗?看来,鹏举同志血液中早就潜伏着幽默文学的细胞。
纵观全书,以一个“新”字可以概括。一是内容新,每个段子都是写现代生活,其人物形象,时代背景,都充满着时代气息。二是语言新,没有陈词滥调,没有土得掉渣的万荣方言,而是用一种万荣普通话,充满家乡语言的淳朴味,使万荣乃至汾南受众听着亲切,外地朋友也能听懂,打破了长期以来用万荣话讲万荣笑话的肠梗阻。三是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干净”。全书366段子,全部内容健康,没有姓“黄”、姓“黑”、姓“粗”的段子,无论老人给孩子讲,老师给学生讲,父母为儿女讲,都是老少咸直,彼此无赧颜之状。
说起万荣微笑话,我不得说说它与万荣笑话的关系。
作为民间口头文学的万荣笑话,经过十几年的收集、整理、打造,出了许多书籍、光盘、影视;上了省市乃至中央电视台;改编成戏曲,上了舞台;还派生了许多颇受人们青睐的笑话产品,使这株始生于谢村,形成于荣河,盛行于万荣的民间艺术奇葩,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在全国各地,有人不知道万荣县,但知道万荣笑话,还有些人是从万荣笑话中了解、认知万荣县的。
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对近年万荣笑话的发展进行一番梳理,不难看出,在其成绩斐然的一面,还出现了一批“伪”产品、“陈腐”产品。说它“伪”,是它骨子里没有万荣笑话元素,灵魂中没有万荣笑话挣气,只是戴了顶万荣笑话帽子,胸前挂了个万荣笑话标签。说它“陈腐”,是作者没有深入群众中收集、挖掘发生在新生活中的段子,没有怀孕就想生孩子,只好把俗段子、老段子改头换面,把故事中的主人公张三变成李四,闷娃换成二旦,晒儿子变成晒孙子,谢村变成薛里。如斯,越炒作越没味,甚至还炒作出了一股焦糊味,使人们提起万荣笑话都有一种烦腻感,心灵蒙上一层灰尘,给人一种压抑感。还有人炒出一些“黄段子”,觉得黄段子能逗人笑,能出彩。据说,外地有位同志出于对万荣笑话的热爱与好奇,在某地舞台表演万荣笑话,为了博得观众掌声,也说了两句带点“黄”味的话,就引起台下窃窃私议,冷嘲热讽。坐在前排的一位老大娘,头一摆,手把脸一捂,说了声:“这就是万荣笑话?恶心死啦!”
有人问,万荣微笑话是否和万荣笑话同宗同族?我说是也不是。说它是,是因为它具备了万荣笑话的基本特征。一是短小精悍。一般只有一百多字,最短的也只有几十个字,但也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有故事,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二是它的主人公和万荣笑话中的主人公一样,处事执拗,一根筋,认死理,争强好胜,不服人,不听劝,挣气十足。三是寓教于笑,笑中有理,把哲理融于幽默之中,针砭时弊,鞭挞丑恶,让你在大笑之后,有所思考,有所启发。四是它的题材来源于日常生活,发生于我们每个人身边,其形象和故事或聪明智慧,或幽默滑稽,或憨态可笑,都使你感到亲切。
要说不像也是,比如,万荣笑话每个段子都有一个主人公,其中以农民为主,也有工人、市民、干部。其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性格各异。而万荣微笑话,主人公只有一个老梁,类似新疆的阿凡提故事。
其实,纵观一切文学艺术形式,特别是民间文艺,并非死板一条,它们都是在发展中变化,在变化中提高,犹如我国的国粹京剧,它就是在发展中形成了梅(兰芳)派、荀(慧生)派、程(砚秋)派、马(连良)派,但不管什么派,仍统称京剧。
同样,我们万荣笑话也不能死守“行规”或曰“旧规”,更应发挥自己“广纳百川”的包容性,不断吐故纳新,产生自己的宗族兄弟。而万荣微笑话的出版,正迎其时,它丰富了万荣笑话家族,输入了新鲜血液,为万荣笑话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园地。
(选自万荣县文联《飞云》杂志2015年第二期)
阅读122
分享收藏
赞2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