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雨知时节。清晨,我打开宿舍的窗户,一股清新扑面而来,外面到处是绿的世界。春天到了,阳台上的吊兰也非常配合,长得相当有型,由刚开始的一盆已繁衍了十多盆,一片葱葱郁郁,一片欣欣向荣,好不热闹的样子。往前一看,春雨淅淅沥沥地下了起来,远处近处到处是雨的身影,打在铁皮版上的声音清脆,打在树丫上的声音显得更为沉稳,一切都是那么和谐有趣。雨水时节刚过,村里的人又得要开始忙活了,本来还在为好久没下雨而担忧,眼看着田里的干瘪瘪的,心急如焚,这真是一场及时雨,解了心愁。水是一切生命之源。有了水,庄稼汉可以开始犁地了,开始一年的农忙时候。
农民自古以来,这是个经常容易被市场经济忽略的群体。政治上口头上历来虽然都给予高位,可现实中因情况特殊,他们依然是社会主义的最底层,最值得同情的群体。这就不得不提到老家,现在村里真正种田的没几户人家了,都进城务工了,城里的钱比较好赚,一个保安一年也有一两万剩钱。可种田累死累活,一年到头来没剩多少。村里的劳动力基本上外出,只有过年过节才会回来。半山角落唯一的一头黄牛也在去年年底时候卖掉了。村里人大部分出去打工了。留下了老弱病残的,来守着这荒原百里的人家。离村落距离远的稻田很早就没人种了,那是杂草的天下,野猪的世界。一年时光几乎没人去光顾,没人去打扰,只见杂草一年长得比一年高,早已湮没了田埂,都不知道哪里以前是用作山地还是稻田了。村里人一般在山地土壤上是种地瓜或者芦柑,因为土壤水分少,是种不了稻谷的。只有在水沟旁,或者泉眼边,或者小溪畔才有可能种稻谷。
家里有六口人,分了一亩多的地,有在山脚下的山地,也有离家不远沟渠旁的稻田。父母因为识字不多,基本上都在与庄稼打交道。种的稻谷基本上是半山角落最多的,经常有余粮拿去卖,用来补贴家用,买点油盐,或者用来交小孩学费,或应付邻里的人情世故。一年下来也是所剩无几,日子富不起来,也饿不死,处于温饱阶段。最艰难的时候应该是九十年代,家里只有两个劳动力,却有四个书包,那时还没有九年义务教育,学杂费一年一个也要百来块,是指小学阶段的,初中差不多三百多,不包括平时零花钱和其他额外的开支。记得上初中的时候,一周只有五块钱的生活费,扣掉来回两块车费,只有三块零花钱。一整个初中基本上是以咸菜配饭过日子,春季时候还有青菜配,冬天基本上靠咸萝卜度日子。
家里穷,过年过节许多亲戚都不敢来我家做客,不管是春夏秋冬。生怕借钱,生怕找他们开口,我体会到势利的眼光。长大了,慢慢的,我也不大爱到他们家去拜年,感觉不到温暖,内心总是比较抵触。即使是他们盛情难却,发现小时候也在心里种下了异样的想法。父亲教会我再穷也不能穷了志气,谢谢父母一直在心里上支持我心中依然不灭的梦想。谈到前,只记得那时一块钱可以买十颗糖果,两根铅笔,用处挺大的,就是一分,两分的硬币也可以买东西。现在物价上涨了,就是一百块也很快就花光了。这种清贫的日子,一直到我大哥初中毕业去打工当学徒,有赚了点钱回来。日子才开始好了一点。买肉的日子多了起来,最艰难的日子是母亲把一块肥肉到锅底来回抹了一圈,又舀到碗里,开始下青菜去炒,炒熟了,放在盆里,只有点点油星。咸菜配饭陪伴我度过了许久时光,以前的苦,现在想想有时还挺甜的,毕竟经历过了,有了回忆,知道了节俭的道理。吃饭能吃饱即可,穿衣整齐简洁即可,不大用品牌,不大用讲排场去满足虚荣心,凡事脚踏实地,务实点,简朴点,淡定点,细水长流都不会有错的。
想起以前的日子,这样的日子过得有点可怕,但是一家人还是很温馨。高楼大厦里的灯火辉煌,还不如茅草屋内传出来的阵阵笑声。春天到了,全家总动员,有的挑肥料,有的牵牛,有的摘秧儿,各自分工,小个的没力气的就干细活,个大的有力气的就干粗活。当然父母总是最辛苦的,大头他们都领走了,留下了些小事让兄弟姐妹四人各干各的。如今,父母皆已经老了,两鬓斑白,为了儿女,不能让他们用微薄的收入继续支撑着,他们该好好颐养天年了。长大的我们得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前行。去年国庆前买房,我婉转拒绝父亲的私房钱,不能找他们在要钱了,也没有找亲戚开口,靠自己东拼西凑付了首付,接下来顺顺利利办完了手续。相信不久的我也一定能凭自己的力量组建个新的家庭,过个像样有阵阵笑声传来的日子,幸好一路走来有人无私的伸手援助,一路有你们的微笑与喝彩相伴。
看到春雨,不免想起以前的这些事情。城里居住也有几年了,很难再见到稻田了,只有三餐的白花花的稻米。看到这些就想到了父母,想到了以前辛酸的日子。在城市长大的人,不知道稻米来的辛苦,只知道好不好吃,就像下起春雨来了,城里人就开始抱怨出行的不便,可是那不远处的庄稼地里,正需要这些雨水,去滋润。老天爷是在按着时节在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情,而我们呢!大家都知道自然规律,顺应就是了,不方便出行的,骂了几声,还不是得照样去上班。碰到夏天,大热天,农民还不是得冒着酷暑去收割稻谷。一切还得是按原来的步子在走,不管风吹雨打,因为我们都还要生活着。
农村是根,是生长出生地。无论以后如何,吃水不忘挖井水,血浓于水。希望自己能尽快长硬翅膀,展翅翱翔,多为村里人做点实事,希望农村能摆脱贫困,真正有美丽乡村的模样,有现代化的气息与特质。未来的未来,期盼更多从里面走出来的人,目光能多注视生长之地。不管是以前还是将来,社会阅读的眼睛依然得关注田野,握笔的手依然要触摸种子与农具,才能汲取源源不断的活水,让我们不忘初心,奋力前行。
丁酉年二月二十三日凌晨 泉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