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美术的人很多,绝大多数人往往与美术家相去甚远;搞工艺美术的人更多,但是,绝大多数人做了一辈子还是个工匠。能称为家的,都是在本行业内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理论高度和具有非凡的创造能力的专家。工匠与艺术家完全是两码事。
在从事工艺美术的人群中,绝大多数都是工匠,只有极少数的一部分人才能称之为艺术家。许多人见到搞美术的或者搞工艺美术的就会称之为艺术大家或者艺术大师,这种夸张式的称呼是不负责任的,对美术行业的发展并没什么好处。
大师,梵文 Sastr,大师范、大导师之意。释迦牟尼被尊称为「三界之大师」。在中国,起初称有高德之出家人为大师。《辞海》是这样解释的:一是指“有巨大成就而为人所宗仰的学者或艺术家。”例如,国学大师、艺术大师等。
我们处于一个制造大师的时代,制造大师的目的原本是好的,是想通过这种人才认定的方式促进工艺美术行业的发展。但是,泛滥下去就一定会产生危害。目前大师的层级很多,最底层的是县级工艺美术大师,然后是市级、省级、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如果说大师的认定不放开,就是由政府部门搞下去,并能严格把控,甚至以考代评、以赛代评,把真正的人才选拔出来这也是没问题的。但是,后来的一个阶段放开了,各种协会也开始评了,什么“亚太大师”、“国际大师”都出来了,再后来大师开始跨行业了,就连煤炭系统都出现了“选煤大师“。有一天我一个朋友参加个聚会,他惊讶的发现原来去的都是大师,做工艺品经营的老板、算命先生、风水先生、和尚、道士、文学工作者……都是大师。大师这个原本非常庄重的称号现在已经被用烂了,变成了一个非常市侩的称呼,难怪黄永玉会发出:“教授满街走,大师多如狗”的感慨了。树立大师的目的就是要发挥典范的作用,但是,如果树立的典范是虚假的,这样的“典范”对社会的负面作用也是不可小觑的。
大师的“烂”事儿就不多说了,接下来我们还是谈谈艺术家吧。艺术家一词来源于西方,英文叫artist,是指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和娴熟的创造技巧并从事艺术创作劳动而有一定成就的艺术工作者。如音乐、写作、绘画、摄影、雕塑、书法、表演及舞蹈等艺术领域有比较高的成就,从而具备了一定的美学程度的人。既包括在艺术领域,影视领域里以美术领域从事创作的人,也包括在自己职业之外从事艺术创作的人。虽然各个门类的人都很多,但能称之为艺术家的却很少。
艺术家是一个有特定的修养要求的艺术人群,除去天赋之外艺术家至少要具有五个方面的修养要求:
第一要有科学的世界观和独到的审美能力
人们常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归宿。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其中包含哲学观、社会观、伦理观、美学观、人生观、自然观等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艺术家的成长和未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审美观和审美理想就是指人在审美活动中所形成的对美、审美和美的创造及其发展所持的基本观点,包括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是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正确的世界观决定着正确的创作目的与创作动机,影响着作品的格调与品位。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来说,如果对于自己遇到的问题,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便会直接影响到自己的艺术思想水平和艺术创作能力的提高与发展。
艺术家的思想、见解应当是科学的、前瞻的、有高度的、深刻的。只有具备正确的见解、独到的审美能力,才揭示出生活深层中的本质和规律,才能创作出具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我们常说艺术创作最怕平庸的,而思想的肤浅,审美能力的平庸正是导致作品平庸的根本原因。因此,培养科学的世界观和审美思想是艺术家一生的功课。
第二要有深厚的文化素养
艺术家的文化素养,就是艺术家在长期的职业行为过程中不断汲取社会道德和其他文化因素的营养,经过积淀、整合和提炼而形成的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是艺术家精神世界的主要组部分,学识修养对于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文化素养决定着艺术家的创作境界和水平。我们说精湛的艺术作品常折射出艺术家深邃的思想,艺术表现力是艺术家创作能力和水平在作品中的重要体现,也是艺术家文化素养的集中体现。
绝大多数艺术工作者的专业技能都能达到一定的水平,但艺术表现力上的深浅高低,往往体现在艺术审美水平和感受能力的差异上。因此,艺术的感受力,实质上是心灵中对艺术的审美能力。
我们说文化素养正是围绕着艺术感受力这个中心问题而作用于艺术家的,文化素养使艺术家能从文化视野和高度,深层次的洞悉社会现实、领悟人生真谛,理解作品创作作品;用心灵去撞击生活,这样创击出的火花就是艺术灵感,这种灵感进一步深化并逐步转化为作品,这样的作品才会具有更深、更广、更全面的表现力。
第三要有丰富的生活积累
艺术可以是宏观概念也可以是个体现象,艺术是指人在自然界的一切活动中,对自然现象进行的体验、感悟、提炼、加工,并用艺术的形式去表现它。艺术创作的动力来源于生活实践,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丰富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材料和前提条件。
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而言,拥有丰富而又深刻的生活积累,艺术创作才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丰富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对于构思和创作出内涵深刻、感人至深的艺术作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为艺术创作的火花,是艺术家深切的主体感受和社会生活的独特事件相互碰撞所产生的。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使是一个再有才能的艺术家,长时间远离了生活或是对要表达的对象缺少深刻的理解,其作品一定是苍白无力的。
艺术家应该像一颗种子那样把自己根植在生活的土壤里,从中汲取养料,让其化成自己的血肉和灵魂,这样才能对生活产生深刻的认识和真实的感受,从而形成创作的动力。
第四要有超常的艺术思维能力
艺术家的艺术思维能力必须是超乎常人的,艺术思维能力是艺术家的专长,它必须是超出一般人的。作为艺术家必须努力让自己具备以下几点独特的艺术思维能力。
一是发现和感应能力:因为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这就要求艺术工作者必须具备从艺术的视角敏锐的感受社会生活的能力。这就是说,首先要养成自觉的、情不自禁的,甚至是下意识的敏锐观察习惯。艺术家是带着自己丰富的审美经验和艺术创作经验,特别是带着自己真挚的艺术思想情感不同的心境去观察和感受客观事物,因此,被观察的客观事物必然受到作者主观审美目的、态度、心境和情绪等的牵连和影响。
在社会生活中观察和捕捉住所需要的艺术创作的素材,就要捕捉到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包括形象特征、言行特征、心理特征等。
二是艺术想象力:艺术想象力是艺术家不可缺少的基本能力,它是艺术家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按照创作主旨的需要,在头脑中对从生活中得来的有关的诸多表象进行分解、重组、连接等工作,把实际上并不在一起的事物从观念上把他们组合在一起,使之成为新的、理想化的、艺术意象的、创造性的作品构件并逐步形成完整的作品。艺术家必须具备丰富的想象力。
三是特殊的记忆力:这是一种独特的记忆力,一方面要有一定的先天遗传做条件,当然,也不能否认后天训练的结果,艺术家因为职业需要和主观上长期努力的记忆训练,也是可以在先天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记忆能力和记忆技巧的。有人说:“记忆,尤其是与自己命运发生联系的震动心弦的情绪记忆以及丰富生动的形象记忆,是哺育艺术家艺术思想和艺术个性的摇篮,是积累创作素材的库房,是驰骋艺术想象的原野”。
总之,艺术创作依靠的就是想象,想象往往以内在感受为基础,以记忆为材料进行重新组合、结构,记忆重在复现,想象重在创造。但若没有丰富的记忆储存,想象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第五要有精湛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才能
如何把通过想象的东西运用艺术语言和表现方法,巧妙的物化成艺术作品,从而完成艺术创造,这就需要精湛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才能了。然而,精湛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才能绝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所能达到的,必须经历长期和坚持不懈的刻苦训练和探索,才有可能使艺术技巧精熟、丰富、高超起来。只有高超娴熟,才能将胸中内在生气和神韵的艺术形象变成手中的具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
艺术家艺术修养的过程,也是培养和陶冶自身真挚的艺术情感的过程。只有具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对生活有深刻认知的艺术家,才会在艺术创作中产生真挚的情感,才会在生活对象面前自觉或不自觉的产生创作激情,才会创作出让人怦然心动且赋予生命力的艺术形象。
艺术家的修养、创造能力、审美水平、天赋才能等诸多因素最终还是要通过作品表现出来。对艺术家的评判应该是全面的,但这种情况很难实现,因此,作品便成为评判艺术家的最有效的标的物,所以,艺术家是要靠作品说话的。
周存玉简介:
周存玉,1961年10月生人,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艺术设计专业,国家一级美术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非遗传承人产业基地艺术总监、世界技能大赛石雕项目中国赛区专家评委、中国人民大学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签约教师。
周存玉主要从事书画、雕塑、陶艺的创作,业余时间也会写些诗歌或文艺评论之类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