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长一段时间,一只青蛙刷爆了朋友圈,它只是一款叫做《旅行青蛙》里的主角,很“佛系”。一只小青蛙每天在一间小屋子里,孤独地吃饭、看书、写信,时间到了就背起背包出门,过段时间又回来重复单调的生活。而手机前的你,看着自己的“孩子”,除了帮他拔草,为他准备基本的饭菜,其他的好像什么都做不了……
有人说,玩这个游戏,慢慢理解父母了,忽然想给他们打个电话……是啊,这不正是远在他乡的我们和家乡的父母吗?
毕业时,也许好多人会远离家乡,留在一个可以给自己一份相对好的工作的他乡城市。其实我非常不理解,觉得他们自私,自私,还是自私。后来我慢慢懂了,生活不易,只有经历了,才能成长。
而我是个恋家的人,父母在哪,家便在哪。任何人、任何事,都无法阻止我回到他们身边。
曾经有篇文章同样刷爆了朋友圈,大致是“我们还能见父母几次”。确实如此,李老大毕业后便留在那座城市,结婚生子,每年差不多只有过年才回家一次,一次最多待上十天,父母60有余,她还能回来多少次,还能和父母在一起多少天……想起春运,否则不会有南北大迁徙的壮观场面。
看了太多关于空巢老人的公益视频,读了太多关于空巢老人独自去世在家的新闻,前段时间一篇题为“我于昨晚去世,走时心如止水”让我夜不能寐,为什么远在他乡的子女可以两个月不给母亲一个电话,何况那晚本该是万家团圆的中秋节。百善孝为先,这样的子女不管事业多么成功,不管儿女教导多么有方,都无法弥补对老人不闻不问的遗憾。满满的辛酸,庆幸每个礼拜至少与父母通话一次,庆幸我并未身在他乡。
爷爷已经90岁高龄,自奶奶两年前去世后便独自一人居住,好在姑姑就在对门,好在他有一群孝顺子女,父亲隔三差五便回家看望,各种蔬菜水果,总会把冰箱塞得满满,还要做出几个菜让他每顿可以自己热热便吃。父亲这样做了,子女一直在效仿,其实我本就是个从不否认自己孝心满满的女儿。
看不了他们沧桑的脸,握不住他们岁月几经摧残的手,数不清他们鬓角的白发,熨不平他们满脸的皱纹……泪眼模糊,想起曾经在父母身边撒娇的点点滴滴,他们陪我们长大,我们却不能陪他们变老。不是钱到了、东西到了,父母就高兴,时常的一通电话、偶尔的一次微信视频,如果你能给他们惊喜,忽然出现在门外,我想那种喜悦早已胜过千言万语。
忘记哪年陈红的《常回家看看》火了大江南北,朴实的言辞深入每个人的心间,唱出你我最普通却温暖的心声。
回头想那只青蛙,是否感同身受了?可否,每个礼拜最少给父母一通电话,给他们少点对子女好久不见的念想,让他们的晚年依然可享天伦之乐。
不知那只小青蛙此时在做什么,但家里的父母一定在思念子女。
端午节了,让心灵回家,让漂泊的人回到空荡荡的只有父母的家,在路上,请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