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四大朋党之唐争---晚唐的牛李党争
小武点头笑道:“汉朝的时候,朋党刚刚出现不久,水平当然就只有这个样啦。然则等到了唐朝,党争却又如何?”
八角捋须微笑道:“唐朝最著名的是‘牛李党争’,从公元808年到846年,持续了39年和六任皇帝,贯穿了中晚唐大部分时期。但是这个党争有着许多难以定性的地方,总的来说就是四个字:‘说不清楚’。”
图表2中晚唐牛李党争的时代与年号
小武咧嘴一笑,道:“还有这等事情?怎么个说不清楚法?请你给说说?”
八角微笑道:“首先,如果说东汉末年是中国第一次宦官时代的话,中唐以来中国进入了第二次宦官时代。从唐肃宗开始,到唐宪宗、唐敬宗、唐文宗,有四位皇帝是被宦官所杀、或者受宦官惊吓而病死。而且唐朝连续十几位皇帝,都是因为受到首领太监的拥护,才得以登基为帝的。”
“由于太监们已经掌握了极大的权力,加上唐文宗对抗宦官而夺权的计划失败,所以唐朝的朝政事实上已经不可逆地受到太监控制。照说此时已经不该有什么党争,大臣们都必须奉行宦官的主意,然而由于首领太监对政务的兴趣不大,依附于宦官的大臣们仍然分为了两大派,斗得是如火如荼。”
小武讶道:“你是说,这次党争的中间平衡力量,并不是皇帝、而是宦官?”
八角微微点头,捋须笑道:“正是。这里面的确不乏宦官的怂恿,和此消彼长的支持。毕竟大臣们分为两派互斗,对于宦官们的安全来说,是极大的好事。由于皇帝对于宦官的韬晦之计已经暴露,首领太监对于皇帝本人已极不信任,必须亲自控制群臣,方能确保安全。”
“而且宦官们事后总结过经验,他们曾派官员(并非宦官)去亲近和监视皇帝,但是官员居然被皇帝给策反了!因为皇帝毕竟有资格封赏别人、于是就有拉拢别人的本钱。可见用高官厚禄诱惑朝臣是皇帝的专利,而这招对于太监来说没什么作用;那还不如挑动朝臣互斗,这才是太监们所喜闻乐见的。因为互斗双方都会谋求宦官的支持,所以宦官才能保证安全。”
小武倒吸了一口气,道:“这的确是唐代党争的特殊性!双方很可能是为了斗而斗?在这种大背景下,反正也不可能斗出什么结果。”
八角笑道:“另者,两党的组成有些难以区分,并且从名称开始就让人犯糊涂。说是‘牛李党争’,但牛李是谁,一直也得不到公认。”
小武大为惊讶道:“‘牛’字不是牛僧孺么?‘李’字就是李德裕。这么表面的事情也会搞错?无法得到公认?”
八角捋须道:“牛是由牛僧孺得名,这点没有错。但是牛僧孺出身贫寒,考上进士出身,这一党的产生其实还在他掌权以前。而且在大多数时间内,牛党掌门人实际上是李宗闵,他是个比牛僧孺更能主持该党全局的核心人物。”
“有人认为牛党代表着寒门出身的官员、或者通过考上进士而改变了前途之士。但李宗闵却不仅仅是跟牛僧孺同年考试出来的进士,其另一个身份却是唐高祖李渊的庶系后人、并非全无根基,而牛僧孺更像是被他拉拢的对象。”
小武有些哑然,道:“你是说,牛党其实也是李党?”
八角呵呵笑道:“如果说‘李党’指的是李德裕,其实他也只是剿灭若干藩镇、意图中兴唐朝的四朝元老裴度的接班人。而且虽然李德裕之父李吉甫也是前任宰相,但不见得他这一党就能代表世家贵族、从而跟寒门进士们作对。所以,牛李党争的起源还在裴度、李吉甫那一代人,只是那时候只有‘朋’、没有明显的‘党’。”
“并且李德裕认为,自己从一开始就不是要针对谁,所以也谈不上要跟谁结党。只是牛僧孺、李宗闵等人认为自己在对他们打击报复,所以他们结为一党合伙反击。由于李德裕并无组党的意愿,那么‘牛李党争’指的只是牛僧孺、李宗闵一党。”
小武越发讶道:“啊?还有这种解释?牛李是一个党,而不是两个党?”
八角捋须笑道:“这也体现了中国人不喜欢‘结党’的思想,古时候说‘党争’都是贬义词。李德裕这种世家出身的人入仕就是大官,自认为毫无必要结党;只有那些寒门出身的进士,初入官场、无人扶助,所以互相结党、报团取暖。”
小武点了点头,道:“这么说起来也有些道理。而且估计唐朝之人在潜意识中认为:有党者为奸、无党者为公。”
八角继续道:“不过,随着官员间互相攻讦逐渐升级,党争事实上还是出现了。由于李宗闵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故也有人称之为‘李李党争’,指的是李宗闵和李德裕才是双方的党派领袖,牛僧孺只是一个幌子。”
小武摇了摇头,讪笑道:“这个名字就更加说不清了,反正有两派就对了。”
八角捋须微笑道:“牛李两党双方对于唐朝特有的藩镇独立、吐蕃威胁等事物,都持有相反的意见,很容易在朝堂上争执不休而难有结论。本来这些事就颇为棘手,持续几代人都未曾解决,自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而大臣分为两派的最初根源却是,新考上进士的人在试卷中肯定会针砭时弊、以求表现自己,那就一定会得罪执政的大臣。如此,新进官员同旧世家官员很容易形成对立的局面。而世家一派常从科举不公着手、从根本上打击对方,所以在斗争中出现过几次科举重考、主考官被贬等等事情。”
小武点了点头,笑道:“明白了。其实科举论政就是给聪明人一个辩论的舞台,所以哪能不吵架?科举越是公正,恐怕就越是吵得厉害,倒也不能算双方有着难解的症结吧?我觉得两党里面都是些聪明人,只要说清楚大家都从国家利益角度出发,不应该有无法定性的事情。”
八角呵呵笑道:“也是,双方都不能完全否定对方。几番交手恶斗之后,他们也意识到了对方的实力。比如牛僧孺虽自称被延迟了十几年为宰相(被对方在皇帝面前进了谗言),但他毕竟还是在官场出了头,可见李党已无法阻止于他。”
“而世家的官二代、官三代当然也是强大而不可忽视的力量,所以牛党有人也主张应当团结李党,而不是将攻击进行到底。李宗闵曾有个举荐李德裕的大好机会,并且橄榄枝也已经伸出去了,然而牛党内部又有人说服他改变了主意。如此李德裕觉得受到了愚弄,两党的敌对状况就扩大了,所以‘新仇旧恨’只能一起清算了。”
小武点了点头,道:“从这里可以看出,牛李两党之间也没有什么巨大的鸿沟,他们的党争既是必然的、也是意外的。要说必然呢,只要有科举存在,考出的官员就很容易成为一批一批的,派系就会出现,那么派系很容易会结合成党。朝廷既然还有很多非科举出身的世家官员,那就太容易成为前者对抗的目标了。”
“而要说意外呢,牛李两党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难道说新考上的进士,就代表寒门势力吗?我看不见得。参考资料上说牛僧孺是隋朝大官之后、李宗闵是唐高祖李渊之后。虽然他们的家族早就没人当官了,但恐怕也不能算寒门吧?牛党与李党的区别,只不过是旧世家和新世家的区别吧?”
八角微微一笑,点头道:“你继续说。”
小武侃侃而谈,道:“所以牛李党争有些意外,无论从哪个方面去给这个党争定性,都发现两者间找不到清晰的界限。要给他们彼此立个党纲,恐怕也无从立起,只能说‘对方赞同的我们就反对’,所以他们剧斗了近40年,唐朝蒙受了很大的损失;然而对于唐朝日益严重的宦官问题,他们双方却均视而不见、都支持宦官。”
八角呵呵一笑,道:“两派有序的斗争和辩论,其实也有利于统治。宦官要是惹不起,那就先不要惹好了。如你所说,牛李二党其实不存在你死我活的敌我矛盾。但是,若不控制矛盾的规模,一旦党争进入了剧烈化、白热化之后,确实会出现‘对方赞同的我们就反对’这种现象。”
“如此,对于皇帝来说,就无法再区分臣子言论到底是为公还是为私、是为国还是为派。唐文宗曾有名言:‘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显然他已发现朋党之争的症结难以解决,更甚于从安禄山以来一直桀骜不驯的河北诸藩镇问题。”
小武嘿嘿一笑,道:“因为这些官员们都太聪明,为私的言论看上去像是为公,为公的言论看上去像是为私,实在让皇帝难以分辨。这反不及那些割据的藩镇势力,他们都是些‘真小人’,想要什么倒是一目了然的。”
八角捋须微笑道:“当皇帝实在无法分辨党争的对错时,他只能靠‘品德’来重新判断一个政治人物。唐穆宗派人整理一位士族大臣的遗产时,曾发现一本账簿,上面记录了给许多重臣的馈赠,只有在牛僧孺的名下写着‘不纳’,此事为牛僧孺终于升为宰相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其实,私人的品德也并不能代表党派的正确性。因为两党并立之时,不可能说一个党里的人品德都好,另一个党里的人品德都差。所以,以品德为准绳来衡量两党的话,结论仍然是‘说不清楚’。”
小武呵呵笑道:“不错,党派之复杂,可不是一两个私人的表现所能够代表的!其实一个人被划入党派,从某种意义上看就像被绑架一样---他必须跟其它大多数党人保持一致。而且人本身就是主观的,谁又能真正做到绝对的公正呢?”
“如果两个党派都是由清官组成的,那么一旦辩论起来,皇帝肯定就更头疼了。因为双方都是品德极好、没有私欲的人,这可如何是好呀、怎么分谁对谁错!”
八角哈哈笑道:“可见官员结党,乃是天性、不由自主,同个人品德如何毫无关系。因为人在江湖(朝堂也是江湖),总免不了被人攻击和攻击别人,支持的人、反对的人都不断涌现,就会逐步发展到党争的地步。”
“而唐朝牛李党争之终结,在于唐宣宗李忱即位时、将所有前朝大臣一概不用,两派同时没有了,党争也消失了。这种解决党争的办法是一次不错的尝试,也算有一些效果。但是问题在于,牛李党争的终结也意味着过往政治智慧的积累也终结了,李忱新任用的官员经验和能力很难迅速提高,他也只得对朝政事必躬亲,而且还得亲自与宦官周旋,这些都并不容易。”
小武点了点头道:“但不管怎么说,唐宣宗结束党争,也是一种有担当的行为,毕竟他亲自挑起了宰相的重担。只是,并非每一个皇帝都能兼任宰相的,而且因为党争而罢免所有官员,等于是为了割肿瘤就把好的肉也全部割掉了。”
“有时候肿瘤也未必要割,如果是良性的、影响人体健康不多,能够控制一下也就行了。可见党争这种事情,若能控制得法,并非全无好处。大臣们只要肯干活、也有能力,皇帝最好容忍他们之间适度的争斗。”
八角点了点头,道:“唐宣宗只是结束了牛李党争,但并不意味着以后就没有党争了。虽然朝堂大换血,但是新任命的官员们又会酝酿新的党争,新的派系斗争又从头开始,只是启动了又一个循环而已。”
“此时唐朝虽有一些中兴气象,但藩镇、吐蕃、宦官等大问题一个也没能解决。唐宣宗用实力证明了他爷爷唐文宗说的不对、‘去朝廷朋党易、去河北贼难’才是事实。而且皇帝亲自主政、辛苦了十几年后,估计精神和身体跟不上了,李忱又同他的很多祖先一样,喜欢上了炼丹修道、最后死于金丹中毒。”
小武微笑道:“好吧。无论是牛李党争、或者党争终结,都不能彻底拯救唐朝,只能拖延一些岁月。这两者的意义都是有限的,严格来说,党争激烈和党争终结对唐朝都没有决定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