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抚卷于案,曹公之言恍若萦绕耳际。一部情泪交替的《红楼梦》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它在史学家、文学家、道学家眼中皆各有天地,然阅历短浅如我不具有这三者的慧眼,不能洞彻其中深层的奥义。不过在字里行间,我们仍能浅浅一窥大观园中的亭台楼阁之壮丽,器物之精美,人物之风姿,诗画之韵味……
“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一幅对联写出了贾家鼎盛时期的繁华。阅读《红楼梦》无异于品尝一席见所未见的视觉盛宴,无论是衣冠服饰还是用具玩器,都被巨细无遗地一一记录还原。例如“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风挂珠钗,顶上戴着赤金盘缡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官绦……”这是王熙凤第一次出场时作者对其衣着打扮从头至脚的描写,再加上别具匠心“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出场方式,一个恍若神妃仙子、衣着华丽性格泼辣的凤姐跃然纸上。中国传统的园林建筑美学观念也在其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大观园试才题封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一回中,作者带领我们随着众人游览大观园的步伐,移步换景,用写实的手法将潇湘馆、蘅芜苑、暖香坞等等大观园中的水榭楼阁和建筑格局巧妙地呈现眼前。同时这也为后面部分贾府的落魄惨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和落差做好铺垫,当然这是后话了。
小说里的每个人物都有血有肉,特别是文中那些水做肌骨、钟灵毓秀的女儿们,她们在曹公细腻的笔触下充满各自的思想和灵魂。黛玉之叛逆清傲,宝钗之遵从端庄,凤姐之泼辣刻薄,湘云之洒脱豪放,探春之精明干练,迎春之怯弱怕事……哪怕小至侍奉左右的丫鬟都各有各的脾性——晴雯撕扇、香菱作诗、金钏儿跳井等等,作者精心地遣词造句为人物打磨每句话、每个动作、每个情节,她们或嬉笑,或怒骂,总之活生生地行走在我们眼前。也正是因为这一个个鲜活的人物都如此栩栩如生,所以当我们看到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湘云醉眠等等场景时,就会有置身境内的一种感同身受又无法言喻的情感体验。还有一点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在书中刻画的人物神态作风各异,但又隐含着影射手法,如黛玉和晴雯,宝钗和袭人,她们之间的性格就有对应的内在联系。在塑造人物上有异有同却不让人觉得累赘多余,这就是曹公的高超之处!
诗词韵文在《红楼梦》中很常见——菊花诗,柳絮词,葬花吟,咏海棠,芦雪庭联句,中秋夜对诗……它们犹如明珠点缀着整部作品,不仅为文中人物抒发心声,更深化了文章的文学内涵。“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我们钦佩林妹妹的才情和孤傲;“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我们心疼她的孤苦无依。文中还有许多巧言妙句如:“寒潭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等等,皆让人读后如痴如醉,诗情画意的韵味经细细咀嚼后便口齿留香、回味悠长。曹公常常能从不同人的角度写同一主题的诗,却又体现不同人物的性格,蕴藉不同的品格操守,这等文学造诣着实令人叹服。
鲁迅曾言:“所谓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黛玉焚稿断痴情,凤姐机关算尽误了卿卿性命,惜春出家长伴青灯古佛了一生……随着人物命运的转折发展,一曲红楼终唱罢。《红楼梦》作为现实主义悲剧巨著,不仅仅写出了宝黛之间的爱情之悲、道尽了一个家族历经兴衰荣辱、悲欢离散的唏嘘喟叹,更折射出了封建体制下清王朝由盛转衰的悲凉结局。
几多欢乐几多苦愁已随烟云散去,而我们欲真正解得红楼其中之味,唯有历经人情冷暖、世间沧桑才能与其产生灵魂的共鸣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