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从公司回家的路上,西溪路上,开始有陆陆续续拿着荧光棒、横幅、手牌的青年男女从身边经过。
嗯,肯定是黄龙有歌手刚开完演唱会。
到家一查,果不其然,是JJ林俊杰的杭州演唱会。
记得3年前去华策影视面试的时候,留给我的笔试题就是如何打造一支天团。那时TFBOYS方盛未艾,三位未成年偶像的“妈妈粉”们几乎占据了娱乐圈半壁江山。
记得那时写的PPT,标题就是“得粉丝者得天下”。其实更精确点说,得女粉者得天下。
入职后,一位同事兼老乡,就曾经是个追星族,这个追星不用加任何引号,用她的话就是“脑残粉”,她初中时是superjunior的脑残粉,脑残粉的具体表现就是偶像说什么都是对的,有组织的为偶像摇旗呐喊,演唱会不用说了肯定是一场不落,偶像有作品,先买个几十上百份再说。
最初公司打算花重金重新复制一个TFBOYS,借着16年的直播风口,但成功是无法复制的,偶像养成,其实和VC投一个产业没有太大区别,布局一个赛道,几乎头部的所有公司都投一遍,看哪家能跑赢,再远一点说,和孙正义的投资之道也没有太大区别。
当初的预算是2000万,但战略最后落地的时候还是放弃了,转向了素人直播产品,借着公司的影视资源,再借着直播的迅速造人气的方式,将江浙沪艺术院校里有才艺有颜值,又想在影视娱乐圈发展的青年和姑娘们笼络到自家的直播平台上,最后看谁能跑出来,人气旺的,各方面素质都过硬的,集团重点扶植。
最终直播产品还是失败了,一方面的原因是集团的资源没有到位,项目制的大背景下,我们作为集团的新媒体子公司,很难争取到影视剧的宣发资源,从而也就很难在竞品林立的直播产品圈子里独树一帜,另一方面,也是资金预算的问题,集团完全低估了一个直播产品的必备投入。像云服务器带宽,因为完全是视频流量,因此一个月就要上百万的费用,据报道映客在巅峰期一个月带宽的支出甚至过亿元。而每一个主播的工资,庞大的技术和运营以及宣发团队每个月的薪资成本,也都不是小数目。
产品1月份立项,我2月初入职,是运营部门的第二号员工,4月15日安卓上线,6月IOS上线。在整个3月,公司上上下下都处在一种亢奋和狂热的状态中,内部,大家期待这个“孩子”呱呱坠地并想象着Ta的美好模样,外部,包括李开复、省长、韩国NAVER(相当于韩国的百度)轮番前来考察。而产品上线之后,这种美好的假象迅速破裂,到7月,产品几乎已经处于奄奄一息的阶段。
在产品将死之前,老总曾考虑过转向秀场直播,这是现金流变现非常成熟而且见效快的模式,但和自身的品牌调性就千差万别,讲真的,当初绝大多数员工都反对这种调整,后来最终也不了了之。
不过在短暂的运营该素人直播的过程中,倒是有一些别样的收获。
在加入公司之前,我是从来不看直播的一个人,无论是像熊猫、斗鱼之类的体育直播、还是六间房之类的秀场直播,包括号称用户过亿的在15年迅速崛起的映客素人直播,我很奇怪为什么会有人愿意花大把时间甚至大量金钱在一个隔着屏幕的“冰冷”的主播身上。
但加入公司之后,以运营者的身份投身期间后,却有了别样的感受。主播呈现的是一种代入感,或者说对现实的一种补偿。
直播的大量用户都集中在三四五线城市,男性用户占据了7成以上。一个周边缺乏娱乐环境甚至知心朋友的宅男群体,是直播的活跃用户。不同类型的主播,以女性居多,她们或卖萌,或陪伴,或高冷,或像知心姐姐,甚至是初恋女友或和你暗恋的姑娘一模一样,总有一款是你的菜。
正是在这种对现实所不能实现的需求精准的满足,主播和用户各取所需。主播获得了人气和金钱打赏,用户获得了变相的替代个体。
而主播天生是若平台的,而完全是逐利的,别说当时自家公司的小平台了,就像虎牙、斗鱼这些头部平台的头部主播,也是经常爆出千万级别的毁约金转投他家,原因很简单,因为喜欢该主播的数十上百万粉丝来说,直播平台A和B的替代性太强了,他们大都会跟着主播走。这种直播平台的低壁垒,也导致了围绕头部大主播,你争我抢的恶性竞争,烧钱的是平台,而损伤的,是行业的整体未来。
短暂的与这个行业有过交集,而离开之后,也不甚怀念。直到这个月看到新闻,说曾经风光一时,由王思聪创办的熊猫直播宣告停止运营,我才想起那段时光。
得粉丝者得天下,这话没错,但前提是,你愿意为了得到这些粉丝付出足够的代价。对主播来说,是日复一日的变着花样的“讨好”观众,时常陷入内容枯竭的焦虑;对平台来说,是虎视眈眈的竞争者,以及如何精确把控的现金流和变现模式。
对我等假粉来说,只是又一场热闹后的喧嚣,以及最终变成新闻上冰冷的文字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