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就像一篇文章,必须主题明确,结构清晰,叙述必须引人入胜,读者看完必须有所得、有所醒、有所用。读书的关键是运用,学以致用,我这本书里面的方法,必须容易操作才行。
本书主题:怎样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
本书结构:
前言(导入)
第一章 学习篇
专题一:听讲
专题二:写作业
专题三:预习
第二章 德育篇
专题一:热爱班级
专题二:让家更温馨
专题三:培养独立之精神
第三章 体育篇
专题一:整洁、清洁
专题二:认识自己的身体
专题三:把一项运动培养成爱好
后语(拔高)
永远不要批评孩子
本书字数:20万字左右
三个原则:
(1) 不要说教
(2) 不要泛泛而谈
(3) 不要自以为是
2021年11月7日凌晨写完了(7),我还沉浸在这本八字还没有一撇的书里。6点30分,我细化了这本书的专题内容。
虽然沉浸其中,虽然说是细化,但这些专题内容,都是在瞬间蹦出来的。没有经过筛选,蹦出来一个,就写下来一个,便成了上面这个结构提纲。
当然,它们不是按这个123的顺序依次蹦出来的。第一个蹦出来的,是“热爱班级”。因为我想起了一件事,曾经有好多个冬天的早晨,女儿甚至天不亮就让我送她,她说:“我要去抢那把最大的扫帚”。我也很配合她,抢去!有多少次,在她那个班,真的都是女儿第一个到校,天真的还不太亮。因为我经常陪她到教室,我多少次亲眼看见,她拿着那把最大的扫帚开始扫院子的卫生区了,才有个别早来的同学,陆续到达,加入抢大扫帚、扫地行列。
后来,“王一某抢大扫帚”成了学校的美谈,不胫而走。
“热爱班级”很重要!到大学,到研究生,也要热爱班级。从小学会热爱班级的孩子,长大后,他会热爱每一个他参与的集体,他会热爱很多东西、热爱很多活动。在一个他热爱的班级里,他体验到的是满意,所以他不会抱怨、不会抵触;他体验到的是幸福,他会沉浸其中,平静地享受这一切;他体验到的是友善,他会发自内心地团结同学、支持老师;他体验到的是积极乐观的情绪,这种情绪能让容易达成的目标更好地达成,让难以达成的目标也能达成。
你看,这还不重要吗?
班里有个学生,叫赵某成,极顽皮,不学习,爱与老师作对。然而,他却最听女儿的话。这应该就是“榜样”的力量,是“影响力”的体现。要在一个集体里成为榜样、有影响力,首当其冲需要热爱这个集体。
第二个蹦出来的,是“整洁、清洁”。
我有三条十几年如一日的信念,第二条就是“保持整洁”,虽然我经常做不到。
整洁的环境能让内心也清静,整洁的内心不会杂乱,这样的人,做人做事都不会“使坏”,因为里里外外都干干净净、条理清楚、纯洁美好。
幼儿园到小学三年级那几年,闺女其实经常请假。请假最爱去的地方,就是北京,是北大。我们在北大朗润园租了一间小屋,经常一住就是几天、十几天。和匆匆到北大校园旅游观光的人们不同,我们是居住,以“主人”的身份居住。有时候我们会睡到上午八九点钟,直到热烈的阳光照射到矮矮院墙的墙头上,我们才懒懒地走出小院。出门一拐就是一大片荷塘,阳光在翠绿或墨绿的荷叶上更加明亮。这时候,我们偶尔会遮一下眼,随意感叹一声。对于照到墙头上的阳光和那片荷塘,我印象美好而深刻。
北京的“桥”多,这些名字那么陌生,但感觉每一个名字里都有故事。我们就在某个位置猫着,看桥,看桥上桥下的车流。我们也在刚刚竖起的写着“中关村”三个字的大石头前面照相。我们也去了北京我能想到的、遇到的大学、大机关单位。大学一般都会进去转一圈,其他单位,多数也只是在大门口照一张相,但一定要把这些单位的牌匾照上。
天安门广场当然是少不了去的,还有故宫。除了北大,呆的时间最长的,就是天安门广场。去爬长城。我们也去吃肯德基,直到吃得多年后想起肯德基还想吐——我相信这一切,这一切震撼,这一切慢时光,会给女儿留下深深的印象。
一说就关不住闸。这些和“整洁、清洁”有什么关系呢?放在“体育篇”里,和“体育”又有什么关系呢?
说实话,我是一个不太爱运动的人。我所理解的体育,并不仅仅是打篮球、跳高、跑步。我所理解的体育,是与运动有关的一切,与运动有关的精神。保持整洁、清洁,就是与运动有关的一种精神。环境需要打扫,心境也需要打扫。这种“打扫”带给我们的,是强有力,是美好。强有力的身体,美好的道德,美好的情怀。
那些年,北京的桥下,还经常遇到一些乞讨者。他们或坐在那里,或突然来到你身边。每当这时候,女儿都会拿出身上的零钱,毫不犹豫地给他们。也不论多少,也不论乞讨者的具体情况。这就是内心清洁的力量。
写到这里,不由地想起刚刚发生的一件事。
十几天前,我参加一个微信群的话题练笔,这个话题是:一位好心的公交车司机救助了一位70岁倒地的陈老太反被讹,司机马师傅为此付出了无尽的煎熬,好在最终的结果不算太坏。而在事件的最后,马师傅却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车子都需要拐弯,给老太和她的家人一个转弯的时间。对此,你怎么看?
我是这样写的:
我首先想到的是宽容。
其实宽容是一种大智慧。你看毛泽东: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输在一些无谓的争执当中。朋友之间,夫妻之间,兄弟之间,甚至自己与自己。
其次,我想到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自己积极乐观,看别人也不至于那么可恶。相信这个讹人的老太,在马师傅的宽容中,会变得好起来。
这是宽容的力量,也是和谐共生的本质。
给马师傅点赞。
没想到,此文一出,竟引来不少“骂”声。他们反对我的宽容,说,对这个讹人的老太宽容,就是对坏人宽容,对坏人宽容就是纵容,会让坏人更坏,主张惩罚这个老太。
呜呼!我们是“优秀作者”哎,这是某写作平台的一个“优秀作者群”哎!一个五百人的大群,竟有这么重的负能量和消极情绪,着实令人担忧。身为“优秀”,我们的心里竟然藏着那么多纠结和愤怒,心境那么不“整洁”、不“清洁”,怨声载道,个别人甚至戾气十足,这多么可怕!我们是要写文章给人看的,我们的观点会影响很多人啊。
站在十五楼往下看,都是风景,站在二楼往下看,到处有垃圾。我们这群“优秀作者”,竟不如一个马师傅!
我们难道不能站在高处优雅地招手,把这个老太也引到十五楼吗?引到十楼也好啊,总不至于把她从二楼再踩到一楼去。
——我们的内心,需要再“整洁、清洁”一些。
第三个蹦出来的,是“永远不要批评孩子”。紧接着,一个一个地,我就把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的六个专题和“拔高”的要点写齐了。这里概不细论。
当然,这九个专题、一个“拔高”,并不能代表教育的全部。而且,有的看似牵强,有的看似意外。但我相信,只要在这10个方面都做得比较好,你的孩子就一定会是一个优秀的孩子。
当然,我还是忍不住自问:这些内容,真的能支撑起写一本“教育理论专著”的梦想吗?周岭在《认知驱动》里告诉我:先把模糊的、不成熟的想法写下来,再一遍遍完善——虽然它们离成为一本优秀的书,还有很远的路,还隔着千山万水,但这样不经思考蹦出来的,一定是在我心里发酵成熟了的。
先这样吧。明天早晨再想一想,一起构成《前前后后(8)》的全部内容。此刻,2021年11月7日上午7点44分。
昨天立冬,下了场雨,也意外地飘了一点儿雪花。中午有个应酬,喝了些酒,晚上八点就睡了。
今天三点起床,看着上面的内容,竟久久无一句话。
没有话,就没有吧。此刻,2021年11月8日凌晨3点52分。
一江明月
2021年11月8日凌晨于城北博菜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