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溯沅水,黄昏日暮,摇橹声中,吊脚楼下,数以十万计赖水生存的水手们,野话声声,却勇敢有力,终其一生,用卑微的生命为湘西唱出了最美的赞歌······
从学习各种本领开始,少年水手便开始了生死未卜的旅途。
淘米、烧饭、切菜、洗碗、看水、看风、记石头、使用篙桨,甚至挨打挨骂,尽各种古怪稀奇字眼儿成天在耳边反复响着、保留、再“传承”,无事不做。至于待遇,根据年龄和本事,每天可得两分钱做零用或在船上三年五载吃白饭。若上滩时,一个不小心,掉在水中淹死了,因之前立有字据,家长不能过问。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便如草芥般消失,不值分文。
眼前一幕,更是触目惊心:“只见一个水手赤裸着全身向水中跳去,想在水中用肩背之力使船只活动。可是人一下水后,就即刻为激流带走了。在浪声哮吼里尚听到船上人沿岸追喊着,水中那一个大约也回答着一些遗嘱之类,过一会儿,人便不见了。”与死神赛跑的细节,温暖又感伤。这种事儿,从船上人来看可太平常了,可是在我们看来他们是用生命承担起一份责任和做人的尊严。
晓气迷蒙,两岸高山直矗而上,依山傍水的吊脚楼是常年漂泊、与水共生的年轻水手们魂牵梦萦的港湾。
看,那个快乐多情的水手牛宝,在众人催促声和辱骂声中,不情愿地离开吊脚楼后,把从相好的妇女那里收到的核桃赠与作者,作为回赠作者把四个苹果给了他。牛宝随手便拿着苹果飞奔而去,回到吊脚楼将苹果献给心上人。那一刻,飘渺的橹歌声中,扬起的是最真实而美丽的生命。无论贫富贵贱,最纯粹的人性,胜过世俗所有美好的遇见。
河流随山势曲折,当小船的安全问题突显时,一个老年水手的形象跃然而出。
他牙齿已脱,白须满腮,却如古罗马战士那么健壮。光着手脚蹲在河边那个大青石上,那样子,简直是一个托尔斯泰!雇佣者和被雇佣者,唇枪舌剑,讨价还价,分厘不让。在讲价中、对骂声中、价钱未定时,水手把船开到激流里去了。说时迟那时快,在危急时刻只见老头子赶忙从大石上一跃而下,自动把背后纤板上短绳,缚定了小船的竹缆,弓着腰向前走去了。待到小船业已完全上滩后,那老头儿就赶到船边儿来取钱,互相又是一阵辱骂。得了钱,坐在水边儿大石上一五一十数着。作者问他有多少年纪,他说77。
对于这样的老年水手,我不仅感动于他对于生存努力执着的样子,更敬佩在危急时刻他顾全大局挺身而出的担当和守护。……
书中描写了许多水手,每一个水手,都让我感到由衷的敬佩。他们,做着最辛苦的工作,却只能拿到最微薄的工资;他们,不仅是靠着力气甚至是拿着性命去拼;他们,那么庄严忠实的生,为自己、为儿女活下去,不管怎样的生活,却从不逃避,为了活着而拥有一份努力;他们,有着最淳朴的心灵!
尽管这些看似卑微的生命有着太多的缺憾,但在我眼里,所有的评价都是那么的渺小,他们不仅浸透了沈从文先生深沉真挚的情感,还寄托了他的哀戚、悲悯、希望,更怀着敬畏之情注视着他们行进的身影。
月光依然洒在银河上,时过境迁,这片乡土繁华稍逝。那山仍是山,那水仍是水,那人却不是那人。岁月蹉跎,物是人非。幸运的是,湘西的水手,还能在历史哀乐中唱出一曲最动听的橹歌。
2020年8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