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出现学习问题的时候,我们如果盯着问题去解决问题,我们是解决不了孩子学习的问题的。每个孩子之所以出现问题,就是因为他在学习中暂时缺少一种能力,暂时缺少一种方法。我们就需要看到孩子在当前的学习下,他面临着什么样的困境,理解了他,我们才能够心平气和地去用合适的方法帮孩子去解决问题。
一、如何应对孩子一学习就想喝水、上厕所?
很多孩子有个特点,学习时会磨蹭、会走神,然后家长跟他讲,你别磨蹭,别走神,孩子却做不到。相反他一会儿说喝水,一会儿说上厕所,各种各样的事情。我们的大脑神经有两个功能,一个是兴奋,一个是抑制。抑制功能是大脑的额叶,要到14岁左右才能发展成熟。当你说别磨蹭的时候,磨蹭兴奋起来,得用一个抑制的力量把它给压下去,就会很难,很难做到。
所以,我们再看向他的时候,当他有点走神的时候,我们想的不是这孩子怎么又走神!我们要想的是:现在他的神经抑制功能好像正在成长,所以,现在我得帮助他,告诉他怎么能够稳稳地坐在这儿。
当你这样想的时候,你说的话就不一样了,把那些负面言语,什么“不”“别”“磨蹭”“走神”全都去掉,以前说的是“能不能别老一学习就喝水、上厕所”,现在你要问自己,你到底期望孩子做啥?期望他做啥去提这样的要求。你希望的其实不是他不喝水、不上厕所,你希望的是学习前他把这些事全都干好。
所以,孩子坐着学习之前,你就得去问他一句话:“要不要去喝个水?上个厕所?”孩子说:“我要去。”回来学习他不就专心了吗?
如果孩子学习的时候总是削铅笔,把那铅笔削了又削,那你不能说不让他削铅笔。你如果跟孩子生气说:“能不能别老一学习就削铅笔,不许削,就这么写。”这孩子就有一种办法,他为了证明这个没削的铅笔写不好,他会把字写得又粗又难看,又慢。所以,我们跟孩子说的不是“别削铅笔”,我们要问自己,我们的期望是啥?我们是希望孩子学习的时候,不为铅笔所苦恼,他把铅笔都准备好。是不是这样子?
所以,如果第一天他削铅笔,你有点生气,第二天他削铅笔你有点生气,等到第三天,你就不能等到他又削铅笔你才生气。你要在第三天之前就要去琢磨,估计今天还会削铅笔。所以,今天学习之前你就要跟孩子讲:“孩子,我看到你昨天削铅笔,前天又削铅笔,那个铅笔长短粗细很重要吗?”
孩子说:“对,铅笔削得好就能写得好。”
你说:“好,那学习之前你自己削铅笔,削几支够?”
孩子说:“我估计得5支。”
你说:“好,你自己削5支,削到长短粗细你都觉得最合适。”
这孩子就削,等他把5支铅笔都削好了,自己看看合适,他一会儿是不是写得就会又快又好?
所以,我们把“别磨蹭”“别走神”去掉,让他专心到学习上,出现啥问题帮他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二、 为什么孩子打游戏很嗨,但是学习就不投入?
所有孩子觉得难的事,做不到的事,都是因为这个事不是他的本能的需求。所有的学习过程,分为快反馈和慢反馈。
玩游戏符合他的本能,因为它是快反馈模式。比如,切水果游戏,只要切上一个水果那果汁就染满屏幕,那分“唰唰”就上去了。每个行为都立刻给反馈,如果一刀切不住,他会发现这样用刀路径慢了,速度不行,孩子也会立刻去调整。如果一个行为立刻有反馈,这就是孩子的本能的需求,孩子就喜欢去玩。
但放到学习上就不行,为什么?学习中反馈就会来得慢一点。他的大脑就很难接受另外一种反馈模式,就是延迟反馈、慢反馈的模式。慢反馈就是要坚持一段时间才能得到反馈,而事实上我们生活中、学习中的很多的反馈都是这样的模式。
举个例子:一面口算题50道得做上40分钟,中间没反馈,这个时候怎样让孩子在这种慢反馈的过程中也能够获得快乐,让孩子也愿意坚持?
可以跟孩子商量把一张口算题分成5份,每次做10道题,因为10道题孩子能够集中注意力去完成。每次做10道,这边写上数字“1、2、3、4、5”,代表5个任务。准备做第一个任务,集中精力做完10道以后记个时间,把第一个任务打勾“完成”,是不是快反馈行为?看到完成的结果。
然后开始做第2个任务,我们把一个大的任务拆分成小任务,这孩子发现每个10道题做起来都不难,这是快反馈。孩子慢慢地就知道,虽然50道口算题那么多,但是现在我只要开始做,每做完一个都很幸福,最后都完成的时候,我会收获一个大大的幸福。孩子再面对口算题这个慢反馈的时候,他就会觉得不难。
那当任务太长,可能不是努力一会就能完成,那中间就可以设置休息的时间。如果整个时间分成了五小块,坚持了整整10分钟,这10分钟是孩子他能够坚持的量,那么,这一大块完成之后,中间去休息5分钟,或休息10分钟,之后开始下一个大段的学习。下一个大段的学习如果孩子觉得难,继续给它分成小块,每一块是整体10分钟,还是整体20分钟,以孩子的现有水平来决定。
最后,孩子能够完成他目标的时候,他就知道“我能行”,他就有了一个大大的反馈,他就能够体会到这种慢反馈的乐趣,孩子才能学会坚持。所以,在本能方面去理解,他做不到是因为这东西反馈太慢了。
三、为什么骂了孩子,他仿佛变得更笨了?
有时家长陪孩子学习,孩子磨蹭、慢,家长就会急,然后打、骂、吼、咆哮就都跟上来了。但你会发现孩子好像并没有如愿写得更快,反倒孩子学习变得更磨蹭,变得好像很笨,一首诗背很多遍都背不下来。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当我们骂孩子的时候,他要是不害怕,发火就没有用,但如果孩子害怕了,这事就会麻烦了。因为大脑分成两个部分,上面是以额叶为代表的理智脑,下面是以杏仁核为代表的情绪脑。平时孩子用理智脑去思考,去解决问题。但是当孩子害怕的时候,他的杏仁核会接受刺激,让情绪脑“啪”的一下打开,情绪脑一打开,孩子就会进入一种战斗逃跑反应,什么感觉?
就是你让我生气,你让我愤怒,或者你让我觉得害怕,我第一反应就是跟你打。如果打得过你就打,打不过你,我就跑。既然进入战斗逃跑反应,身体就会调动能量,血液流得更快,心跳更快,然后血液流向四肢,能够让我出拳更快,跑得更快。如果身体的血液到了四肢,大脑就会供血不足,这时候你会发现孩子大脑就会变得很麻木,一道简单题就不会了,所以背诗背好多遍都背不下来。这时候家长就能够理解,为什么你骂他,他变得更笨。
而且麻烦还不止这一点,如果孩子每次学习都被我们打、骂、吼,这俩事总是一起出现的话,它们之间就会形成一个稳固的连接,在心理学里称为条件反射。下次孩子只要坐这一学习的时候,跟他紧密连接的那个事,被你打、骂、吼带来的那种负面情绪就会被激活。
所以,很多孩子在还没开始学的时候,他就会觉得很烦躁,没开始学就说:“好难,我不会做。”也可能说:“好烦,我不想做。”所以,如果他学习的时候被你打、骂、吼,我们不是让孩子爱学,反倒会让孩子厌学。
四、孩子没有学习动力怎么办?
我们的整个人格就像一座冰山浮在大海上一样,水面以上露出来的是我们的行为,水面以下是我们的需求。孩子学习就是这样,水面以上是他的行为,水面以下是他的需求。
当孩子说他不想学的时候,你如果直接去改变水面以上的行为,你告诉孩子说:“你要好好学,你要快点学,你要去学。”你会发现你改变了行为,孩子整个的冰山就真的改了吗?
比如,当孩子说他不想学英语、英语太难时,这时我们就要看那座冰山,冰山上面说的那句话是——我不要学英语,我讨厌英语。但冰山下面他的心理需求是什么?他说的是——我想要把英语学会,学不会的感觉让我难受,我一定要学会它。所以,每一个不想学的下面都是一个“我想要学会”的力量,我们看到下面这部分力量,看到下面的需求,我们才能说对话。
看这段对话:
家长:“英语很难,让你都忍不住哭,但你还想学会它,是吗?”
孩子:“对。”
家长:“你这个劲儿就让我想起来你最早学游泳的时候,最早学游泳的时候也好难,但你坚持学了两个月,终于让你给学会了。”
孩子:“是。”
家长:“你这次学英语也要这样,是吗?”
孩子:“对,妈妈,我也要这样做。”
事实上刚才这几句话干了三件事:
1,跟他核对他想学英语的力量,说,虽然很难,但你也想学会,对吗?孩子只要说“对”,这个“对”一说出来,他是心里边把这个力量又肯定了一遍。
2,引出过往成功的经历——游泳中成功的经历,引出来,游泳那么难你做到了。孩子说,是。我说,这次你也要那样做,对吗?把那个经历、那种成就感、坚持后的力量给他迁移过来,让他在这次用得上。
3,坚持的决心:英语很难,但你愿意坚持,对吗?这次虽然也会碰到困难,但你会咬牙坚持,对吗?孩子说,是。什么感觉?孩子做好了承诺,做好了准备,做好了决定,他想要用一段时间的努力把英语给学会。
所以,我们看到,其实孩子的学习力量的激发,是有它的套路的。我们看到这份力量以后,我们要去肯定这个力量,把别的方面成功的经验拿过来,迁移这个力量,之后,我们引导孩子作出一个在困难下要去坚持的决心。他的冰山里边会有他想要学会的力量,会需要成就感,会需要胜任感,会需要完成任务的时候的愉悦感。
所以,孩子的本能有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我喜欢快反馈,我喜欢快乐、愉悦,但孩子还有另外一种重要的本能,就是想要学会的这种征服感、胜任感,我们帮孩子去掌握了,孩子就会越来越爱学习。
实际上,家长陪孩子学习一定得真实,别说假话。比如孩子那块说他不想学的时候不要说“不,你想学”,那不行。我们不要安慰他说:“孩子你挺棒的,没关系。”不行,那种去追求好的感受没有意义。
孩子现在处在“我想学,但我真的学不会,我很痛苦”这种真实矛盾中,家长就要去看到它难在哪儿,把他的难帮他解决掉,孩子就能跨过困难去成长,实现能力的升级。
善用“我看见、我注意到、我发现到“
家长要做什么?要做的就是当他学得好的时候,我们聚焦于具体行为去鼓励他,用“我看见、我注意到、我发现到”,把好行为跟好结果建立连接,这时候好行为就会稳定下来,形成习惯。
千万别空洞地夸奖,不要说“你真快,你真棒,你真优秀,你真专心,你真厉害”,这些空洞的夸奖就会让孩子做得不快的时候,没有那种爽的感觉的时候,孩子就会想要逃避。
我们要聚焦具体行为,去看孩子行为到底好在哪,他带来了什么样好的结果,你要把这个行为和这个好的结果都指出来,让孩子看到。你用三个词:我看到,我注意到,我观察到。
比如,“孩子,我看到你刚才学习的时候有点走神,有点慢,你对自己说了一句话,你说:‘快,加油写。’你就赶紧写了起来,你现在能够把自己的注意力拽回来了,是吗?”孩子一听说:“是。”
你不是夸孩子“你写得好快”,你夸的是“我看到你对自己说了一句,快点写”。孩子明白什么?他有一个新的行为出现了:我在主动调控我的注意力,是不是这样子?这时候孩子就明白——如果我能够主动调控我的注意力,那我后面就能够越来越对自己的注意力有谱,我就越来越专注。
所以,要用“我看见”,你也可以说“我观察到”。比如说你看到孩子做一件事,孩子这边在写生字,每个字一写写一行,去记生字。以前孩子是看到生字直接就写,可最近他看到生字他不写,他就会看一眼。好像有时候还叨咕了一下,他说:“这个劝,劝字是‘又’和‘力’。”然后他开始写。
这时候你不是夸:“孩子,你写得越来越好了。”你夸他的是:“孩子,妈妈观察到你每次写之前,你不是拿来立刻就写,你是先看一下,你在看什么?”他就说:“妈妈,我在看那个字是怎么构成的,这样我写完以后我就能记下来。”你说:“原来你这样做的。”
不用说“孩子你真棒”,你已经把孩子鼓励到了,孩子的眼睛看到什么?原来,我每次能够在写之前,先看一下字的结构,那我一边写,一边就把这个字记下来了。
所以,生活中我们要用“我看到,我注意到,我观察到”,把我们的目光从对结果的关注拉回来,看到行为的好处,把这个行为和好处指给孩子,孩子慢慢地就能够把好的行为不断地积累下来,就会形成习惯。
所以,做得好的时候,把好行为保留下来,孩子做得不好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看到孩子难在哪儿,帮他找到符合他的认知发展水平、学习能力水平的方法,这个孩子就能够去跨越,实现能力的变化。
最后祝愿所有家长在陪孩子学习的道路上,我们能够不断成长。祝愿孩子在突破每个困难的过程中,孩子也得到能力的提升。
本书观点来源于帆书app非凡精读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