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原文讲: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尊长前:
“尊”地位高、辈份高、敬重的意思;
“长”长辈;
“前”面前、靠的很近;
声要低“
“声”说话的声音;
“低”声音低、也就是声音要小一点;
”低不闻“的“闻”是听见的意思;
却非宜:
“却”反而;
“非”不;
“宜”适当;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与尊长交谈,声音要低一些,但是如果低到尊长听不见或听着吃力,也是不适当的,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说话的声音音量。
两个人说话时,说话声音太大的一方, 会给对方一种压制感,会让对方觉得很不舒服,所以会显得不礼貌,对方也会想要尽快的结束交流,尤其社交场合走进跟长辈说话,既然是凑近说话,声音就不要太大,不然会很突兀。
但是明白在长辈面前说话声音要低一点,所以声音就压的很低,结果长辈听不到或者听这很吃力,也是不适宜的,既然要交流,最起码要听见。
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声音音量,长辈听力有些背,就多调整几次音量,以长辈听着适宜为合适。
这话说明的重点在于告诉我们凑近说话要注意的规则。这些也是在生活中非常容易忽视的行为。在生活中也经常的会遇到不适宜的例子。
比如我们单位部门聚会,过三巡酒过五味,同事们都喜欢凑近到领导的身旁,跟领导说说心里话,目的是增进彼此的了解和感情。
这时我就会看到不同的人展现出不同的样貌了。说话声音大的人趾高气昂,有些谁都不服的意思,如果我是那位领导,他的话我根本听不进去,只是觉得这个人太轻浮了。有的人俯首帖耳,生怕身边的人听到他的话,领导不由得要贴过去听他讲什么?作为一个旁观者,我觉得他们可能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更多的人是很自然的交流,不需要招呼,更不需要隐秘,反而交流的效果很更好些。
这是上半句,下半句讲: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进”向前移动;
“必”必要:
“趋”快速的朝着一个方向;
“退”离开,相对“进”;
“迟”缓慢的意思。
“问”与“尊长”相应,意思是尊长问你问题;
“起”起身;对:回答,对答;
“视”眼睛看的方向;
“勿”不要;
“移”离开;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要到尊长身边或者面前进言,要快速的直接走到尊长的近前。说完了要离开,这时可以稍慢一点;尊长问话,要主动起身作答,作答时,眼神盯到尊长的方向,不要随意乱瞟。
前半句讲到凑到长辈身说话时要注意的规则,这半句就讲到凑到长辈身边说话的过程中要注意的规则。
这里讲了四种情形:1,进言;2;说完之后的离开;3,回答问题时,4,回答问题的眼神;
进言:快速的直接走到过去。原因在于你要说的话是已经准备好的,不拐弯抹角,如果你在一边转来转去才走过去,说明你没准备好,你进言的人也不会重视你的话。
离开时:要慢一点。原因在于,慢慢的离开,也不着急离开,你说完话之后要看有没有回应,表示你对这次进言的重视,如果说完话,你赶紧就跑开了,就好像早想结束说话,终于说完了感觉,也会让与你说话的长者感到尴尬。
尊长问话:要主动起身作答,原因在于表示尊重和重视问题,也表明自己的回答会很认真。
作答时,眼神盯到问问题人的方向,不要随意乱瞟。眼神不乱瞟说表示自己的回答斩钉截铁,眼神乱瞟说明心理没底、心不在焉或者就是谎言,又或者说明回答问题满不在乎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