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体会两句话:
1. 如果你这样做,你就可以得到......
2. 如果你不这样做,你就会失去......
如果让你做个选择,你认为哪句话更容易驱动人的行为呢?也许有大部分人会选择“不要失去”。
曾经多次在课堂上给学员们提过相同的问题,情况也大致是这个样子的。
也许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还是趋向于保守的。毕竟按照帕累托的二八原则,世界上20%的人掌握着80%的资源;而剩余的20%的资源才为80%的人所拥有。也就是说,大部分人都处于“资源匮乏”的环境状态。这种状态造成的心理,会促使人们在“十字路口”做决策时,大多会趋向于保守。
也许有人会拼死一搏,为求收益不计后果的投入,但实则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形下才会用的下下策。
也许可以体悟下这其中的奥妙。
在1903年的冬季,福特汽车的创始人亨利·福特做出了一个在当时异常惊人的决定:把汽车生产线上的工人工资提高到5美元/天。此言一出,整个底特律乃至全美的生产制造企业界一片哗然!
为啥呢?因为当时一个生产线上的熟练工人的日工资是2.5~3美元。如果老亨利把日工资提到5美元,整整高出了一倍,这岂不是哄抬物价?让那些资本家们怎么活?还能不能让大家一起愉快地玩耍了?
同时,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如果工资增加一倍,岂不是老亨利的经营成本也增加了近一倍?大家都开始怀疑亨利福特还能不能赚钱!
我们先来看看当时汽车生产企业的管理状况。
实际上,在当时的美国汽车制造企业的工人大多不是全职工,某种意义上讲,工人都是临时工。如果一家企业需要工人,他们就会临时招工,等到淡季,需求量下降的时候,工厂就会裁员。毕竟资本家都会算计,上班才给工资,不上班当然就用不着付工资啦。
因此,在当时的这种局面下,工人几乎是没有什么忠诚度的,管理起来也会非常困难。物料的浪费;机械式的应付工作;工具、设备的无谓损耗;工作过程或是产成品有缺陷的话,如果没有管理人员发现,工人也就不会主动提出......等等。
其实,老亨利是看到了这其中的管理缺陷。当老亨利把日工资提高到5美元的时候,对于工人来说这是极大地诱惑,大家都竞相应聘。站在福特汽车公司的角度,管理者就可以从大批的工人群体中挑选年富力强,又经验丰富的工人。因此,1904年开始,福特汽车公司的工人的平均技能水平一直领先于其他竞争对手。
重点来了!
福特汽车公司的管理者在招满工人后,对管理制度进行了大幅度的改进和变革,变得更加严格。在要求工人遵守制度的前提下,对于无谓的浪费加强了管控力度。工人一扫之前的散漫状态,每个人都积极遵守新的制度和管理规定,积极主动的提出工作过程中的弊病和缺陷。
为什么长期存在于生产制造企业里面的管理弊病会一下子得以改观呢?
其实,很简单。因为走出福特汽车公司的大门,工人们就再也找不到第二家企业能够开出“如此之高”的日薪。本已具有的幸福生活,如果因为自己不守规矩而溜走,就太得不偿失了。
反观福特汽车,从1904年至1907年,公司的营业收入节节攀升,利润不断增长,股价也随之水涨船高。在1908年的时候,福特汽车的年营业收入就已经超过7000万美元。这在当时绝对是难以想象的天文数字。毕竟一个工人的月薪也就是150-160美元(这是福特汽车公司的,其他的公司就会更低些)。
工人们因为害怕失去,因而会卖力工作,积极遵守规矩。
我们再看看金融业。
2008年始发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拖累了全世界经济的后腿。一大批美国金融公司倒闭,包括百年老店雷曼兄弟。
但是,就在金融界哀鸿一片的时候,就在全世界要共但次贷危机带来的经济下滑甚至倒退的压力之时,华尔街的老板们不但没有为此惩罚经营管理者,却给华尔街高管们来了个集体加薪。就连倒闭的雷曼兄弟公司的CEO理查德·福尔德,在临走前累计获得的工资、奖金和期权等个人收入共计4.85亿美元。
我只想说,资本主义...真是......!
哎!可怜的我,现在还巨担心疫情,没法上课......赚不到钱!
为什么这些金融管理者不但没有受到惩罚,而却同时获得集体加薪呢?
因为在同一时期的中国上海、新加坡、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都能够开出和华尔街同样薪酬,给出同等福利条件去吸引这些金融精英们。如果一旦让这些金融人才流失,美国的金融领域就没有像样的人才给金融大佬和巨鳄们打工了。
为了让这些金融管理的精英们不至于逃离华尔街,去到上海、新加坡或者日本,所以大佬们运用多种手段给他们带上了“金手铐”,让这些人的“失败成本”变得很高。这里的“失败成本”可不是经营失败的成本代价,而是指金融管理人员做出“离开的错误决策”的个人成本。
因此,这些金融精英们担心失去唾手可得的、更加优厚的待遇,几乎没有人选择离开华尔街。
看懂了上面两个故事的意思,你大概就会明白很多表面看似诱惑的手段,对于当事人来说,实则是一种约束,是一种“一旦抓不住就会失去”的威胁。
小贴士: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股权激励”,但如果把它换成“股权约束”,你会不会体会更深呢?
那么,还有没有其他的管理手段,我们不从“激励”的角度思考,而从“约束/制约”的角度思考,会不会让你看到它的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