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散性思维。需要人们尽情的放飞思想、扩展边界、没有束缚的探寻创造性的想法或接近方案。发散性的思维的输出有无限的可能,这种思维方式可以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不同的维度来考虑同一个问题,是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思维导图是一个典型的发散性思维工具。
我们来看看当一个群体参与到发散性思考中的时候,可以识别出来哪些指标,能看出来当前思考是发散的。
发散的深度。典型的表现就是想法的数量越来越多,贴在墙上的纸条、思维导图上的叶子节点数量、被记录到文档中的可选项不断增加,群体成员针对一个方向尽可能穷尽所有的可能性,比如识别风险的时候,使用DFMEA,对于一个具体的问题,例如软件升级失败,首先就要尽可能的找出来所有的可能,这个时候不去关心触发这个问题的几率和影响。
发散的方向。典型的表现就是逆向思考。对于一个问题的讨论不能沿着同一个方向,而要多想想事情的另一面,甚至是相反的面。在设计测试用例的时候可以借鉴,比如有下单就有取消,有付款就有退款,输入有极大值就有极小值,这种逆向思考的模式可以帮助我们覆盖所有的场景。
发散的程度。典型的表现就是能力放大。也就是把当前环境放大了去思考问题,比如在提高质量的方案讨论中,不要拘泥于当前人的技能和资源,而是假定我们拥有的人、技能和资源比现在多10倍,再来看能够有哪些解决方案,这是一种发散形式,帮助我们跳出当前的低维度去考虑问题,找到更多的解决方案,等收敛的时候再去找可行的action。
收敛性思维。在这种思考模式下,需要人们运用分析的技巧并基于事实来思考,用逻辑来归因和总结,最终得到收敛的结论。是基于逻辑的思维方式,根因分析是一个典型的收敛性思维工具。
下面来看看几个收敛型思考的几个典型指标。
分类。把不同的观点、想法、解决方案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分类,这是一个聚合的过程,将发散的结果聚合成不同的部分,寻找其共性,以便于收敛。大部分头脑风暴的结果在整理的过程中都应该首先进行分类,这样能帮助人们梳理结果。
排序。常用的一个场景就是backlog的整理,排序的结果就是优先级的体现,在我们有很多需求的时候,先做哪一部分?这是需要收敛的思考,排序结束我们总是从优先级最高的需求开始。
投票。整合不同的观点的时候常用的一个方法,也是收敛式思考的一个指标体现。群体处于很多可选项不容易做出决定的时候,投票的过程可以帮助思考的收敛,可以让每个人都把目光聚焦到收敛的有限几个结果,最终达成共识。
最后,发散式思考和收敛式思考并不是对立的,反而是在工作中联合起来使用。比如回顾会议,往往就是先发散后收敛,才能切实得到有效的行动项,以助于团队的持续改进。发散,得到尽可能多的可能性;收敛,得到最重要最切实可行的行动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