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朝花夕拾》里,《琐记》所记载的绝非琐屑。
鲁迅原本生在小康之家,身为内阁中书的祖父周福清为了给儿子周伯宜也就是鲁迅的父亲谋个举人,用一万两银子贿赂考官,事情败露,被判“斩监候”,为了保命散尽大半家财,此后每年都得一大笔银子打点保命,家道渐渐败落。等到他父亲因病去世,生活日益艰难。
他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呐喊·自序》)
生活坠入困顿,世态炎凉人情冷暖鲁迅自然都得见识,这世人的真面目,首先来自于明争暗斗的家族。但鲁迅却没有直接写家族,却以无足轻重的衍太太为代表。衍太太何许人也?她本是鲁迅的堂叔祖周子传的太太,由于周子传去世很早,她竟然与小一辈的族人周衍生住到了一起,周子传太太就有了“衍太太”的绰号,难免有族内乱伦之嫌。鲁迅在《琐记》里并没有介绍衍太太,更没有直接点破这一点。但回忆自己还很小时,偶然走进她家去,“她正在和她的男人看书”一事。注意,鲁迅在这里只说是“她的男人”,并没有说是“丈夫”,所看之书为《春宫图》,而且还拿不懂此事的小孩取笑,大概有隐晦暗示她淫乱的事实。
表面上看,衍太太似乎很理解孩子们,对孩子们挺好,很受孩子们欢迎。首先,她决不告状。“她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狠,对别家的孩子却是好的,无论闹出什么乱子来,也决不去告诉各人的父母”,所以孩子们“最愿意在她家里或她家的四近玩。”其次,她决不制止小孩子感兴趣的事情。例如冬天吃水缸里结的薄冰,不仅不制止,还怂恿看谁吃的多。再如孩子们在庭院中比赛打旋子,她非但不制止,还帮忙计数。孩子们淘气,“假如头上碰得肿了一大块的时候”,衍太太决不埋怨,而是立刻用烧酒调了水粉给擦。
可为什么她对自己的孩子狠,不这样呢?她对自己孩子的“狠”,和其他母亲对孩子的态度多半是一样的,所谓“爱之深责之切”大抵如此。想想三个“决不”背后,有没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不负责任呢?尤其是明知道冬天吃冰有损健康,不停打旋会跌倒。磕碰了赶紧给擦药的行为倒是不错的,算是种种行为之中还值得嘉许的了。可只给擦药并说不但止痛还不留瘢痕,却不就追逐打闹的行为做出安全指导,其实也并非真的善。
说到底,衍太太这种善,其实便是伪善。而孩子们只一味想着玩乐,并不懂什么才是真的为自己好。事实上,我们很多时候,也是对自己的孩子严厉,不可能去说别人家的孩子。只不过我们怎么着也不会鼓励别人家的孩子做类似吃冰打旋这类有损健康的行为罢了。孩子们要懂得父母的苦心,怕也得多年之后。我的母亲常讲“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回忆儿时,因为很多的愿望受到禁锢,因为犯了错受到责罚,对父母的不满也是有的,但成年后,却全然消失了。
衍太太更令人不齿的,是明目张胆毫无顾忌地说谎。若这谎言旨在迂回帮助,倒也无妨,我不也常常“欺骗”母亲么?从不肯告诉她真实的价格,以免她数日的唠叨或是心里不踏实。可衍太太的谎言纯属自私与轻视。明明她鼓动阿祥打旋,却在旋至百十个跌倒了的时候,当着我们的面说“:你看,不是跌了么?不听我的话。我叫你不要旋,不要旋……。”因为阿祥摔倒被阿祥婶撞见了,衍太太便公开说谎,目的是为了不让阿祥婶挑出自己的毛病。衍太太之所以敢这样公然说谎,一方面在于阿祥婶根本不知情,根本不知衍太太说的是谎话,甚至认为衍太太说得对,于是把不对当作对。另一方面,在衍太太眼中,小孩子还小,是很好欺骗的,在孩子们面前公然说谎是无所谓的,并且小孩子们不会对自己构成威胁。在孩子们的眼中,最明白不过的,就是衍太太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恶劣做法。这种做法,是伤害孩子幼小心灵的,让童心至少蒙上了一层阴影。现代生活中,亦不乏此类人,更有甚者,明明自己有错在先,不自省倒也罢了,却撒谎诬赖别人如何如何,自以为是,践踏他人尊严,将自己的恶意强加于别人,十分地可恶。偏有像阿祥婶这样不明就里不辨是非就笃信者,既可悲又令人啼笑皆非。
但所有这些,还不足以揭露衍太太的真面目,最严重的,是她教唆少年鲁迅偷母亲的钱物不说,而且散布流言。少年鲁迅自然没有听从她的教唆,但不久却传出他偷母亲钱物的“流言”。衍太太的这一行为对少年鲁迅造成了精神损伤,让他“便连自己也仿佛觉得真是犯了罪,怕遇见人们的眼睛,怕受到母亲的爱抚。”鲁迅有痛恨流言的情结,曾说:“我一生中,给我大的损害的并非书贾,并非兵匪,更不是旗帜鲜明的小人;乃是所谓‘流言’。”荀子曾说“流言止于智者”,可惜的是,庸人常自扰。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的高明之处在于,描写了代表家族的“衍太太”其人,运用的是一种十分纯粹、不动声色的限制性的儿童“经验自我视角”,用孩子的眼光将几个事件静静铺陈在纸上。对于大白天看《春宫图》这件事,选择了一种类似于“陌生化”的处理方式,用限制性的儿童“经验自我视角”呈现这样的场景,使一个不是十分雅观,或者说是比较粗俗的场景充分地文学化了。
虽然这个伪善的衍太太让人不喜欢,但倘使换个角度,我们须得感谢“早经看熟”的衍太太,如果没有她,也许鲁迅不会“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也便不会成为伟大的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了。正如我们得感谢生活中的各种磨难,砥砺了我们的心智,让我们的内心更加强大一样。
田玲写于2018年11月7日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