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毛志杰
导读:从李开复11岁就远离父母到美国求学也没冲淡父子亲情这件真人真事上,我们得出结论:尽早让孩子离开父母的羽翼,不仅不会影响亲情交流,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千万不要等到孩子“不得不”独立的时候,父母才舍得放手。
李开复是一个先知先觉的人。
每当一轮趋势或机会来临的人,他总是能提前预判。
所以,他的一生似乎都格外的成功,即使在人生的后半场又给自己一个“彩蛋”:成立了创新工场。
现在看来,这又是一个无比有远见的举动。
当初供职的微软已露疲态走下坡路,而他选择的新事业则是蒸蒸日上的朝阳行业。
如今在创新工场帮助年轻人孵化出了一个又一个新奇的项目,其自身模式也成为了大众效仿的对象。
人就是这样,当你的眼光领先于别人哪怕是半步时,好的运气都将向你靠拢!
我们在看了李开复的求学经历后发现,如果不是11岁那年,他的父亲一个残忍的决定,也就不会有今天的“先知”李开复。
这个决定以及后来对李开复的影响,值得许多家长深思:如果从小让孩子离开父母的呵护,或在中学阶段就进入寄宿式学校读书,会不会淡泊了父子之间的亲情?
我们不妨看看李开复的学习经历。
李开复11岁那年,被父亲送到美国读书。也正如很多人担心的那样,李开复与父亲的感情日渐敬而远之。
但是,他对母亲的感情仍然依赖很深。
况且,据李开复后来的回忆,随着年纪的渐长,自己当了父亲后,才体会到自己父亲的爱,反而能更理解父亲,感情也越来越深了。
家教感悟:从中能看出,父子、母子这样的血肉亲情属于“只要心里有,永远不撒手”,距离并不是冲淡亲情的核武器。
这和很多父母担心的后果不太一样。
很多父母都知道,早日让孩子离开自己的呵护会锻炼独立能力。但是又不知道在哪个时间点让“放手”让孩子独立更合适。
于是,往往等到了孩子上大学这样“不得不”放手时才舍得放手。
结果大家都看到了,很多比自己父母又高又壮的孩子们的独立能力很差:不懂得与人交往的技巧、不懂得日常家务、不懂得珍惜、不懂得什么是好什么是坏......
这样的孩子即使学习成绩优秀,肯定也是只会读书的“书呆子”而已,而等到他们走出象牙塔时,就会面临更为严峻的现实社会。
想想都可怕!
作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来说,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孩子大学之前就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给孩子一个慢慢积累经验的过程,这样才不会有朝一日孩子“忽然”面对不熟悉的一切而无所适从。
从这个角度讲,在初中、高中就是比较合适的阶段了。
无论是寄宿式学习或者是离开父母身边求学,都是可以考虑的方式。
其实,在西方年满16就是独立生活的年龄了。
我记得在儿子“小升初”时,也面临着是否选择寄宿中学的难题,其中也是害怕造成与儿子之间亲情交流的隔阂。
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寄宿式中学,目前看,不仅一切正常,而且比想象的还要好很多!
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明显感觉到了儿子的成长,也为他将来的“远飞”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因为,世界那么大,只有去看看才能开拓眼界,才能像李开复那样锻炼出超前的思维与眼光!
尽早放飞孩子,就是父母给予孩子最大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