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话:"我都知道,就是懒的干"、"我家孩子学习成绩一直不好,不过老师们都夸他聪明,就是懒,不肯用功"…让我们想想这仅仅真的是懒吗?
其实,这是认知能力不足的体现。
《认知突破》的作者蔡垒磊曾经问过很多人:"你认为自己懒吗?"
结果90%的人都这样认为。
认为自己懒,说明自己认为自己能变得更好却不愿意变得更好。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自己能力的高估,另一种是对自卑的保护。
明确认识到自己懒却不愿意变得“不那么懒”,证明他们对于如何正确做事的认知模糊不清,并不清楚付出更多的成本能否带来更好的结果。
所以选择懒的这个行为,本质上是看不到正确做事能带来的巨大好处。
在这里我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假如有人开出一个亿的价码,让你每周坚持消化两本书,每天早晨5点起来跑步一小时,并从早上7点拼命工作到晚上9点,再进行一小时的深度思考,然后才能休息,只要你坚持10年,就把这一个亿给你。我相信很多人在这种回报的诱惑下,是可以坚持下来的。
假如这些事跟一个亿确实有着强关联,但现在并不跟你提前敲定这一个亿的合约,而是告诉你这样的道理,说这么干就肯定能挣大钱。相信99%的人就坚持不下来了,因为多数人的认知看不了这么远。当回报在某些人眼里不存在或不明显时,他们的动力就不足了,自然表现出懒的特性。但是在另一些人眼里,未来的回报却是清晰可见的,于是他们选择努力。现在你还能说,自己天生就是懒吗?懒并不是什么遮羞布,这恰恰体现了在认知上,你跟别人是有差距的。
懒惰、放纵、自制力不足,根源都在于认知能力受限。
怎样提高自我认知能力,摆脱懒惰呢?
一、分解任务
如果一项任务很复杂或者时间跨度很长,这就需要我们去把它分解成不同的阶段,这样大目标就变得清晰了,一个个小目标也就显得唾手可得了,这样能使我们思路更加清晰,方向更加明确。同样对于我们7年的写作,我们可以给自己制定阶段新目标,如果你想了解社交类的知识,可以让自己这一个月输出社交类的作业,从而倒逼自己的输出,同样下个月你想了经济学类或者心理学类知识,可以这一个月这种类型的文章。
二、用想象激励自己
在脑中想象一下,完成任务对自己有什么改变,对亲戚朋友有什么影响,在一张纸上把它罗列出来;同样把未完成任务的后果也想象一下,在同一张纸上罗列出来。对比他们的差距,你就会产生动力。例如,一起写作7年这件事,不仅仅可以提升自己的写作技能,还会交到更多的朋友,把自己的作品分享出去,不仅仅可以提高自己,也能给他人带来启发,也许日后还能靠写作获得一定的收入…;然而,自己不去坚持写作,前功尽弃,可能让自己失去了一次次展现自己的机会,失去很多相互学习的机会,不能很高效的和他人进行文字沟通…。这样一对比,效果很明显。
三、循序渐进,注重效率
很多人上来就告诉你一番大道理,说不要拖延、不能懒惰,然而与其刻意对大脑进行提醒,不如切实养成一个好习惯。养成习惯并非那么容易,它需要一个方法,叫“得寸进尺”。
明知道要将一项任务高质量地完成需要4个小时,我们如何改掉低效的完成模式呢?答案就是将单一任务的专注时间延长,用白话说就是,“要玩使劲玩,做事就好好做事”。这很难吗?是的,但一开始我们可以尽量将时间分配给玩乐,这就不会很难。最重要的是将习惯养成,保持娱乐时间与专注任务时间的分离,培养起界限感,然后通过“得寸进尺”,慢慢将玩乐时间缩减。
四、阶段性反馈激励
训练人的大脑和训练动物的大脑没有太大区别,都需要一些刺激。我们看到水族馆里,海豚表演转圈之后,饲养员就会给它们东西吃,表演鼓掌之后,又会给它们东西吃。人也是一样,一项任务经分解之后,本身的成就感如果无法给予你继续下去的刺激,就需要强行加之以边际效应递减较慢的刺激,并将此刺激在其余奖励方式中剔除,使这个具有唯一性的外加刺激同任务绑定。
如此,当你想获得这个特定刺激时,就只有完成特定任务的每一个小阶段这一个选项,这就将完成一个大任务这件需要意志力的事彻底转变成了获得刺激奖赏这样愿意自发去做的事。
懒惰,不是我们的遮羞布,而是认知不清晰的表现,让我们给重新认知自己,不断摒弃自我的认知局限。
下面,让我们看一下大咖们怎样克服懒惰:
撸起袖子,先开始着手做——李笑来
去掉完美主义综合症——吴伯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