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根据课件自整理的考研应用心理学知识框架梳理,用于考前整合复习,有同行的小伙伴可以一起学习呀~
社会知觉
一、含义
社会知觉,即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自己的知觉。对他人的、群体的知觉是人际知觉,对自己的知觉是自我知觉。此外,对行为原因的认知(归因)也属于社会认知的范围。
社会知觉的特性:主观性、整体性、选择性、恒常性
在知觉他人时,根据外部行为了解他人的动机、观点、信念、情感和性格等内部心理状态。
1、分类:
在认知他人时,人们并不是把某个人当成独立的个体,而总是立即且自动化地将其归到某一类中,这个过程就是分类。(内、外群体)
对自我的知觉、对他人的知觉(印象)、对人际关系的知觉、对行为原因的知觉。
2、区分易混淆的概念:
一般知觉是针对物、事件、运动等广泛的对象,而社会知觉更关注人。
社会知觉更关注过程,而印象是社会知觉的结果,在社会知觉与印象之间的过程是社会推理。
一旦把人分成不同的群体,就可能夸大群体内部的相似性和群体之间的差异性,从而造成“外群体同质效应”的出现。
※ 图式:包含了我们对许多人物、事件以及特定事件的一套有组织、有结构的认知现象。
二、社会认知法则
社会认知法则是造成社会知觉偏差的原因。
1、便利法则:根据一件事进入脑海的容易程度来做判断。
2、象征性法则:根据事物与某典型事物的相似程度来归类。
3、基础比例信息:按照总体中不同类别的成员所占相对比例的信息来做判断。
4、锚定与调整法则:以一个数值为起始点并根据起点调整,但这种并不充分。
三、社会知觉偏差
社会知觉偏差也称社会认知偏差、印象形成偏差。
1、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 是由于第一印象导致的(但首因不等于第一印象),指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用于不熟悉的人。
近因效应 是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用于熟悉的人。
2、晕轮效应(光环效应)— 负晕轮效应
我们对一个人形成了某种印象后,这种印象会影响对他其他特质的判断,会习惯以与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评估其所有的特点。就像一个发光物体对周围物体有照明作用一样。
晕轮效应:一好百好一坏百坏
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为"好",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反之亦然。
3、刻板印象(类化原则)
一般指人们对他人产生的一种概括和固定的看法。
社会刻板印象是对社会群体最简单最经济的认识,它有利于对某一群人做概括的了解,但也容易使人形成“先入为主”的偏见,造成社会认知的偏差,阻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刻板印象威胁:总是担心别人会根据自己的负面刻板形象来评价自己,是一种自我验证的忧虑。
4、正性偏差(慈悲效应)
指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对他人的正性评价超过负性评价的倾向。
正性偏差发生的原因:
(1) "极快乐原则(Matlin)" 它强调人们的美好经验对评价他人的影响,认为人们被美好的事物包围的时候便觉得愉快。即使后来发生不愉快的事,人们依然会按照美好的经验对自己所处环境做出有利评价。最后结果是,人们对大部分事物的评价总是高于一般水平,因为与不愉快的事物相比,愉快的事物更容易被回忆起来。
(2) 人们对所评定的他们有一种相似感,因此人们对他人要比对其他事物的评价更宽容。人们倾向于对自己做较好的评价,所以对他人的评价也比较高。
5、自证预言(霍桑效应)
把期望变成现实。对一种情境的最初错误解释,会引起某种预料的行为,使错误观念变成了现实。这也是一种证实偏差。
6、中心特质效应(奥尔波特)
权重特质更重要(自己更看重的某种特质)。
四、造成社会知觉偏差的原因
1、认知启发(社会认知法则)
指个体在社会人之中喜欢走捷径,并不对关于他人所有信息进行感知,而是倾向于抄近路,感知那些最明显、对形成判断最必要的信息。
它是人们经常快速、简便进行推理,得出结论的决策法则,因此容易出现偏差。
包含四种启发:表征性启发、可用性启发、调整性启发、基础比例信息
(1) 表征性启发(代表性启发、象征性法则)
人们倾向于根据当前信息或事件与其认为的典型信息或事件的相似程度进行判断。
(2) 可用性启发(易得性启发、便利法则)
人们倾向于根据那些容易被回忆和联想的信息进行判断。
(3) 调整性启发(锚定启发、锚定与调整法则)
先抓住某个锚定点,然后逐渐调整,最终得出结论的判断方法。这种启发适合对模糊信息进行评价。通常锚定点是自己。
(4) 基础比例信息
按照总体中不同类别的成员所占相对比例的信息来做判断。
.
2、与知觉者有关的影响因素
(1) 知觉者的情绪状况
(2) 投射作用
由于自身需要和情绪倾向,将自己的特征投射到别人身上的现象。投射作用使人将自己具有的特征看成是别人具有的。
(3) 内隐人格(晕轮效应的原因)
每个人都倾向于从一个重要地位的品质来推断其他品质,但这种"内隐人格理论(凯莉)"是不科学的,时常会出现错误。
(4) 熟悉度与个人情感卷入
知觉者对被知觉者的熟悉与个人情感卷入。人们对陌生人的品格可以判断准确,但对熟人就没有比较客观的判断。
五、内隐社会认知
1、含义
内隐社会认知是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个体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经验,但这一经验潜在地对个体的行为和判断产生影响。
2、特征
(1)社会性
是对人及人际关系等社会对象的认知,这一过程包含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
(2)积淀性
作为一种社会认知结构,它是已有的社会历史事件和生活经验长期积累的结果;
(3)无意识性
它的发生和发展是一种自动的、无意识的操作过程;
(4)启动性
个体的过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结果,会对新的对象的认知加工产生影响。
3、研究方法
词干补笔法、反应时法、投射法(阈下条件法)
4、内隐刻板印象
是指个体因过去经验的影响,而对某一社会群体或阶层形成一种概括固定的看法,但是个体本身通常并不能意识到这种经验对自己所产生的影响。
5、内隐自尊
是指虽主体自我的一种无意识的积极的评价和态度,是自我态度长期积累形成的自动化状态。内隐自尊是过去自我态度积累下的一种无意识痕迹,是个体在评价与自我相关的对象时,由内隐的自我态度带来的一种无意识效应。
六、社会判断
指一个人对社会性质的自我主观意识,也可以指社会舆论对某个人、某件事的一个评论。
同时,社会判断也是一个比较的过程。人们会把需要评估的目标与适当的准则或标准进行比较。
比较的结果有时会产生对比效应,有时会产生同化效应,即评价目标为背景或标准所同化。
本文完
下回 —— 社会心理学之印象形成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