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哪里我看到了这么一句话“美是未来最大的竞争力”当时有那么点震惊,为什么美是生产力?到底什么才是美?我对美有认知吗?有点心慌,身在美业,我竟然连这么个意识都没有.又有点欣喜,毕竟我身在美业,就算从现在才开始意识到,总归还是是有机会的。
我能想起自己对美有那么一点小触动是在我24岁那年第一次逛动物园的时候。
是的,我到24岁才第一次逛动物园。我是一个成长在农村的80后,父母是地道的农民,上大学之前从未离开过我们那个小村庄。
我还清楚的记得当我看到各种鸟儿时,那种震惊与感叹。它们的羽毛怎么那么美?颜色为何组合得的那么和谐?大自然到底拥有什么样的魔力让这些小动物的皮毛这么美。服装、饰品等设计师的灵感是否来自于对大自然的观察与提取?脑海中闪现出杨丽萍的身影,隐约感觉到她对美的理解和运用就是来源于对大自然的观察。想到自己美学方面的积累貌似趋于零,未来我需要提升这方面的能力可以从观察自然着手。等我走出动物园,快节奏的生活,忙碌的工作,焦躁的心让我把自己的这点对美的感悟的小火花给熄灭了。但是这一次的经历让我对美有了一点小小的认识:美来自于大自然。
多年以后,等我有了孩子,我一度进入原来的服装都穿不出以往的效果的状态,我变得焦躁,没有自我,也没自信,买买买却永远不能让自己满足,总是找不到自己想要的感觉。我开始抱怨,变得没有耐心,没有安全感,感觉自己进入了一个巨大的漩涡,拼命寻找,越找越迷茫。开始否定自己,一度还有去微整的想法。我以为自己不美了,更准确的来说,我看不到自己的美好了。
想改变总会想得到办法,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接触到了形象 美学。也就是穿衣打扮,变美。学习过程中,我对美有了不一样的认识:对个人穿着打扮而言,穿出美感需要对自己有清晰的定位。你属于哪种气质类型,你想向她人传递什么样的自己?你给周围人的感觉是什么样的?内在的气质与你向外人传达的信息以及别人对你的感觉如果是统一的,那么这个形象就是适合你的,是最美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才慢慢发现之前迷茫的根源在哪里:那就是角色身份的改变,以及生活的经历塑造,让我的内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改变让之前适合我的服饰,现在穿着显得格格不入。它已经不再适合于我。而我,对自己的认知还停留在少女时代,当我的角色里多了妻子、母亲、儿媳这样的角色之后,我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我了。
我对美的理解又有多了一个维度的认识:和谐是美。从个人形象来说:内在与外在统一是美。身份与环境统一是美。
爱是美。当我开始关注自己,接纳自己,爱自己,越来越了解自己,进而变得越来越自在,我发现自己越来越美了。李笑来老师的那句:“钥匙一定不在锁头上,你需要到别的地方寻找”
某个礼拜六的早上,脑海闪过:到一个地方一定要去这个地方的博物馆看看这句话的时候,我走进了广西民族博物馆。踏入《穿越时空的鼓声——铜鼓文化展陈列》,以前的我一定是走马观花的匆匆走过,你问我看到了什么,我会说就是几个铜鼓呀!铜鼓来源,作用,艺术价值都不会与我的内心发生一点点的化学反应。不会引发我的思考和感叹,因为之前的我,这些全部看不见。而现在,我竟对这一切产生了好奇,而这好奇带领我看见了美!虽然只是一点点曙光,我感觉到我要上美学路了。继续参观,广西各民族生产生活方式、织染与服饰、民间与工艺等一路下来,我看到那些农作工具、修建在山中的吊脚楼突然觉得它们那么美,那是一种智慧之美。是我们的祖先在生活劳作过程中方便劳作动手做出来的,它们总是具有某种用途,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织染与服饰部分这些少数民族的妇女是怎么做出这么美布匹,哪些栩栩如生的图案:或花鸟或线条或象形文字她们是如何搬到布匹上去的?是什么触发她们用蜡染、草染这些方式来染布?我的脑袋好似开了一个洞,那么多的为什么从脑子里蹦出来,有点应接不暇。这些问题有待我一个一个去寻找答案。我模糊的感觉:美还是人与自然长期共存的过程中的觉察、发现与创作。美是一个大大的话题。
有点凌乱的记录,以上是我对美的一点点皮毛的认识,感悟还很浅很浅,我的美学之路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