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再次不需要多么优美的语言,也不需要多么深奥的哲理,这里我们只需解决有待解决的问题即可。本文主要是围绕一个关键的问题,回忆是否拥有价值,以此来展开本文核心的研究命题,时间如何规划能够达到最有效的状态。
回忆是对过去美好东西的重复体验,或者是对美好经历的重新温故,甚至从此产生出再次体验的强烈愿望,那么回忆到底是否值得再次体验,这成为我们研究的一大问题。
很多次你会发现回忆是美好的,可是再去重复体验美好结果往往却是不美好的,这到底是为何。是事物本身发生性质的变化,还是我们自身的心态出现变化。
其实你会发现生活中对于美感我们总会有一种迫切力,而回忆则属于对过去的美感的回忆,现在的美可以引导我们去追求产生兴趣,未来的美更是能够激发我们的动力,而过去的美恰恰则构成回忆,所以说回忆是对过去美感的留恋,我们每个人对于美都有依恋的情结,狂热的追求,又千万份的不舍,那么这样不舍后的继续体验会是一种美的延续吗?会不会因此而丧失掉美感。
事物总在不停的发展变化之中,我们所处的环境也在不停的变化,而我们的心态受到这双重因素的作用,其实也在发生改变。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是永远变动不居的,而思维却能够维持相对的稳定,而恰巧回忆正好存储在这里。
我们之所以能够对美产生正向的回应,一定是我们主观情感的赋予,随着联想与强化不断刻画在记忆里,它一定是把美好的经历与画面共同与美好本身的概念相互联结,以至于我们只要想起那个事物,总会联想到美好的画面。
美好的事物对于记忆来说是印象深刻的,我们总能记起童年时发生的几件有趣的事情,美好极大的带给人们愉悦感,这种感觉很难消除,而且往往都是刻骨铭心的。
现在与过去的我们心态及所处的环境都有很大不同,那时觉得开心的,只是以当时的视角去看待,如果换用现在的视角去观看,结局很可能会变的截然不同。
环境变化很大,那么这种可能性就很大。心态变化很大,这种可能同样会很大。如果叫一个人能够保持当初的心态那是非常难的,而不论一个人环境如何发生变化,这种对于美感的追寻都在于他本身,而不在别处。人们能否不受环境的影响,保持当初的心态。
其实就算抛开环境影响,人们心灵本身也充满着的矛盾,曾经觉得不美的事物,你会突然发现它的美,一会觉得美一会觉得不美。人们的意志是不可揣测的,因而想要保持一种心态几乎是完全不可能的。
心态变化就一定会失去美感吗?其实也不一定。人们可能把当时的美感变的越发强烈,回忆总是现在的视角变的脆弱时产生的。这种情况下,他们就会马上换用当时的视角重新回忆美感,首先他们会进入特定的情景,那也是视角的一种转变,然后逐渐忘掉现在所有的视角,因而会产生美感。
可是行动中产生回忆的实践就会加倍的体验美感吗?一旦我们从回忆中挣脱出来,现在的视角又重新占据主导,而当我们去进行回忆的实践时,却很难保持相同的美感。
现在的视角重新匹配到过去的场景,是否能够产生美感。回忆并不是这类情况,回忆是以过去的视角回忆当时快乐的场景,是一种愉悦结果的体验。而实践却是过程中的,这样的结果能否发生还只是未知的。
变化的与静止的能否精准的匹配到一起,如果原先可以精准匹配到的话,现在变化了,那么这种匹配因而变的更加难以进行。因此回忆是值得的,而回忆这种行为却是完全要不得的。它只会使你反复的限入枯燥与无聊境界之中。也许可能会存在另一种精确的匹配,也许之后还有无数多种我们看见与看不见的。只有一种是确定无疑的,其余存在与否我们都是不可知的。
当时以各种理由分离的,现在能否重新合为一体。寻找理由会是一种消极的开始,理由可能不是必然的,但结局一定会是必然的。当时既然会陷入回忆,一定是某种不匹配,随着时间这样的可能或许存在,可能存在重新的合为一体。也或许发现出破裂,无论随着时间如何改变都无法弥补。如果真正的相遇,一定会重新相遇,可一旦不适合的,一定会以各种理由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