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很多人说是痛苦的,当有人认真地说他喜欢学习时,大部分人的内心要么是鄙夷的心理要么是想要笑。因为大部分人认为,尤其在学生时代,学习是按照家长、老师的要求去做的一件事,所以大多时候,我们都感觉心里并不能享受这个过程,即使一些学生十分优秀。因为我们不是在做我们主动选择去做的事情。而同样是在学生时期,就有那么一小部分人,经过了一些事情,要么是对某个故事的触动,要么是来自现实的打击,又或者是思考后的醒悟,他们仍然是继续学习,但现在及以后的他们的状态已经和过去的他们完全不一样了,也和其他人完全不一样了。
然而,最开始的时候,这种实际显露出来的变化并不大,不过是当出现问题时,大部分人想,真是麻烦,不如直接抄一个解决方法好了。而他们想,这种问题很重要,最好要掌握,对以后的自己肯定有用。人怎么想就怎么做了,而时间见证了巨大的改变,半年,一年,三年,五年,这一小部分人有了越来越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大部分人被落下了难以追赶的距离,望尘莫及。这种刚开始方向上的改变产生的差别越来越大,大到其他的人都开始对他们产生钦佩和羡慕。
可是,多数人却从来没有认识到,曾经的他们都是一样的。来自内心的一点点的思维想法的转变,竟然让那小部分人成了被那些曾经一样的人仰望的对象。而得到了学习的巨大好处,这一小部分人又有什么理由不喜欢学习?更甚一步,学习不就成为了他们的兴趣了吗?
同样是学习,如果你从来都不是因为做自己而学习,那你是不会真的喜欢的,而且难免内心压抑,虽然很多时候也会开心一笑,但你在笑过后的独处时光里会知道,对于学习这件事来说,你从来没有真正的快乐过。而如果学习这件事,是你在认清事实,分析判断之后主动决定学习的,那你就是在做你自己,你会有更大的动力,更强的毅力。而对于,你是否喜欢这个东西,已经不那么重要了。从心理学层面说,你主动选择做的事情,你会去喜欢。对,确实是你会“去”喜欢,而不是你喜欢了某件事,然后去做,虽然大部分人都是先喜欢了再去做的。
而我们学习是遵循了他人的期望甚至逼迫时,哪怕父母老师说:这是为了你自己而学习的,这样难免会损害我们的自主性,一种可以自己决定自我行为的感受。
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是会接触到一些新的东西,最开始接触的时候,可能是由于工作需要,可能是看到别人做的时候很酷,那么我们自己也就有一种想去尝试的心理,而这这个阶段,是没有喜欢与否之分的。接下来,如果我们按照一定的做事规则正确的做了一件事情,这个好的结果带给自己一定的成就感,那么兴趣自然而然就来了。可如果我们在刚开始尝试一件事情的时候,受到了极大的挫折,失败连连,而又没有强大的毅力时,结果往往是我们对这件事情产生了反感情绪,一点都不喜欢。从这个层面来说,兴趣更重在于培养,而不在于发现。
而我们大部分人口中所说的喜欢,可能只不过是习惯了当前的事情而已。他们的说法应该是这样的:对于做这件事或者另外一件不熟悉的事情来说,我想(喜欢)做这件事。因为我们都习惯了当前所做的事,而去做另外一份不习惯的事情带来的不舒服让我们不轻易的去改变。
天分的探索应该是一辈子的任务,而即使发现了你有天分的事情却已年过花甲,即使此时奋起直追,也难以改变你与某些有天分,并且从小被专门培养做此事的人的差距了!
想一想,如果科比布莱恩特是在25岁才接触篮球,他的人生有什么变化?想通这个问题,你也就真正明白了兴趣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