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趣事和相声段子:一样的东西,不一样的效果

昨天无意间看到科普古代诗词的视频,有苏轼的名句“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不仅感叹东坡先生的旷世文采。然而紧接着浮现的,却是民间数不清的关于苏东坡的奇闻异事,又觉得好笑有趣起来。

其中就有一则故事,是说苏东坡在浙江杭州做官时,有一次穿便服出门到了处州府。偶然间来到一个亲戚间参加宴席,在场的客人自然都没认出眼前这个其貌不扬的人就是大文豪苏东坡。

席间有人提议行酒令助兴,引来一片附和之声。正好当地知府杨贵和县令王笔也在场,二人还都是贪官。

客人都不愿出头先说,王笔于是自告奋勇说道:“我先来。说,一个朋字两个月,一样颜色霜和雪。不知哪个月下霜,不知哪个月下雪。”

另一个官员接着说道:“一个出字两重山,一样颜色煤和炭。不知哪座山出煤,不知哪座山出炭。”

杨贵随即也说到:“一个吕字两个口,一样颜色茶和酒。不知哪张口喝茶,不知哪张口喝酒。”

苏东坡笑着接口道:“一个二字两个一,一样颜色龟和鳖。不知哪一个是龟,不知哪一个是鳖。”

没想到他刚说完,那边王笔就领会过来是在骂自己,于是跳脚说道:“”好哇,龟和贵,鳖和笔都是谐音字,这不是辱骂大人杨贵和我王笔吗?狂徒,你胆敢骂人!”

苏东坡则不紧不慢说道:“要说骂人,我看你们刚才说的那些才是骂人。霜雪是见不得阳光的,煤炭是要烧成灰的,茶酒进肚是要变成尿的,都是很快没有的东西,这还不是骂吗?而龟鳖是长寿的标志,我的行令才是祝寿的啊。”

王笔无言以对。等到四下了解意识到这是苏东坡之后,两个人才后悔起来。

故事很有意思,也是典型的东坡先生一定没有发生过但是老百姓就是希望安排在他名下以便听着有趣而且解气的民间故事模式。

实际上酒席宴间那几位行的酒令是有来头的,源自于传统相声段子《双字意》,节录几段您自己对比就知道了:

“林字拆开两根木,一色两样梁和柱,这根木做梁,那根木做柱。”

“圭字拆开两个土,一色两样土豆配白薯。这块土种土豆,那块土种白薯。”

“出字拆开两座山,一色两样锡跟铅。这座山出锡,那座山出铅。”

“炎字拆开两个火,一色两样鸭子配母鹅,这把火烧鸭子,那把火烧母鹅。”

“字拆开两个八,一色两样面包和列巴。我初八吃面包,十八吃列巴。”

这是一段非常温的文哏段子,有些火爆的场子是不适合演的,因为很容易冷场。类似这样的段子听的是滋味,好不好笑看观众捧不捧场了。

有意思的是,郭德纲老师刚刚出名那会儿,有一次回天津省亲演出,腻缝的就有这么一段,演员是孔云龙和栾云平。说道一半台底下观众就开始喊倒好了,栾云平赶紧找补一句,“找底”,意思是提醒孔云龙直接说底包袱儿下台。哪知道天津的观众是浸淫在传统曲艺里长大的,什么听不出来,知道台上两位要溜了,这倒好喊得更起劲了。最后孔栾灰溜溜下台,郭于二人重新登台才把观众的怒火给熄灭了。

一模一样的东西,用在古人的逸闻趣事里就妙趣横生,用在现场演出里就丑态百出,完全是对立的两种局面,可见环境的重要性啊。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相忘。 不错,这些诗句都出自于大宋...
    落日余晖1阅读 3,502评论 0 8
  • 苏轼,在我们眼中是一个乐天派,豪放派,可自从看了《苏东坡》这部电视剧才发现他也是多愁善感的诗人。 苏轼的...
    南栀向阳_6b06阅读 5,351评论 1 2
  •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
    jimmy吉米杨阅读 4,753评论 7 17
  • 摘 要:苏轼在“四川十大历史名人”中最负盛名,这不仅因为他在仕途、文学、美学、书法、绘画、烹饪诸方面都有突出的成...
    guiig_839b阅读 4,916评论 2 0
  • 磁石老师的提问原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522017d497bb] 今日启发问题...
    柒後阅读 1,800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