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6.12 凌晨1:00有感而发
从17年走到18年,我坚持最久的事是喜欢一个作家李尚龙,第二久的事是记录日常生活每日打卡,第三久的事是健身运动跑步。
总觉得有些事不被记录下来真的也就随着时间遗忘了,从写微博记录到写公众号再到申请了一个微信小号只有熟悉的4个人,密友五次论在我的朋友圈变成四次论。
而刚起步的每日打卡,记录日常就被说成了鸡汤。虽然这一年我听到了很多次鸡汤两个字,但被身边人脱口而出的时候还是很扎眼。
突然想到尚龙老师讲的一个故事:有本书名叫《希望永远都在》--这本书在讲述柬埔寨一个非常特殊的历史时期红色高原,这是中国目前为止允许出版柬埔寨红色高原唯一的一本书,里面的故事血淋淋,其中有一个细节,一个男孩子问一个士兵,“我的姐姐去哪儿了?”士兵回答:“你的姐姐跟你一样在劳动啊”孩子问“在哪劳动呢”士兵说“你在刨土,你姐姐也在土里啊”。这用一个小故事把那个时代所有的背景讲的清清楚楚,那种残忍,如果说这是鸡汤,那还有比这更可怕的事情吗?
另一本书《意义的呼唤》--在二战时期,有一个犹太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被关进了纳粹集中营,纳粹集中营关了就会死啊 ,弗兰克非常痛苦,很多犹太人就说为什么是我啊,这是命,在这种环境中消极接受,最后精神崩溃,但弗兰克没有,他发现有些人不仅活下来,而且变得越来越坚强,他每天拿碎的玻璃片把胡子刮干净,高贵的面对苦难,深受感染,他选择用积极地态度生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后来战争结束后弗兰克写了这本书。他说:选择态度的自由是人可以拥有最后的一项自由。
生活中想必人人都有边界感。我们可以打破自己的边界让自己踏出舒适区但不能突破别人的边界。就好比你可以自嘲但不能去嘲笑别人。
曾经读书,别人说又看鸡汤;讲个句子,又是鸡汤;如果说记录简单的日常生活都变成了鸡汤,那我真的不知道大家对鸡汤的定义是什么。
巴菲特说过一句话:“人生就像滚雪球,最重要的是发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
打卡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打卡成为一个自觉的人,不再懒,不再馋,对自己的生活有很好的管理,对饮食有很好的控制,对情绪有很好的抒发。让自己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和生活方式。
当有一天你真的足够自律自觉了,打卡这种形式也就多此一举浪费时间了。
李尚龙在公号推文里说“有钱的地方,永远有理想,但也永远充斥着恶臭。”
可我觉得“有理想的地方,永远有温暖,但也永远充斥着尔虞我诈,流言蜚语。”
在这个赶热点快节奏的时代,能屏蔽掉手机等一切通讯社交网络热点,专心做事的人我认为不多,至少,在我身边不多。
但是,当你踏出这个圈子再去看的时候,会发现跟你做着同一件事的人那!真!是!太!多!了!
坚持初心,放手去做想做的事吧❗️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