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态度》一书中,了解到德国人做事的智慧——“生活是具体的”,当时并没有太多深刻的感悟。直到最近从“时间的朋友2018”中听到关于“要做一个做事的人”,有了新的觉悟。
德国人做事是如何“具体”的
对于政治主张和经济政策,而德国人处处体现“具体”二字。要表决一项政策前,比如限制白炽灯的销售,代之以节能的LED灯,就必须给大家列出具体的数字。这个20万人的城市一次性投入需要多少钱,以后大家能节省多少钱,等等。有了这些数据,大家再来为节能灯叫好也不迟。 反观我们的很多宣传,一说绿色环保,到处是一片赞扬声,谁要是理性地提出质疑,就遭到痛骂。再比如在我们的印象中,把一个对当地环境有严重污染的水泥厂迁走或者关闭,总是一件好事情。但是在德国,做这种决定之前大家要搞清楚,这件事需要花多少钱,这些钱如果是在今后的5年通过加税补偿,每个家庭要分摊多少。如果算下来,不是很合算,而水泥厂的污染其实不是那么严重,可能市议会表决时就会倾向于留下水泥厂。几年前中国各地反对上化工项目的示威此起彼伏。但是好像没有人具体地分析一下每一个相应的项目到底危害有多大,而带来的经济收益是否合算,而是一听到化工原料那几个名词,大家就上街了。
这类例子很常见。你经常看到媒体上有这样的争论,到底电动车是环保还是带来了新的环境污染,或者是太阳能发电是否真的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支持这些新技术的人的观点明确,但是反对的人也有自己的道理。比如反对电动车的人会说,全世界大部分电能还是靠燃煤产生,而产生单位能量煤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汽油可高不少,因此使用电动车不过是将污染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这两派人在媒体上永远争吵,以至于政策的制定者永远是为了选票去投票,而非真正致力于改善我们的环境。按照德国人的思维方式,这件事情其实并不难解决,不要笼统地说好还是不好,生活是具体的,算一算细账就可以了。一位中国上海汽车公司的专家说,根据他们的计算,形式单位里程,电动车的二氧化碳排放比内燃机汽车大约少一半,但是相比油电混合汽车优势并不是很明显。
具体的生活与做事的人
不做事的人经常讨论一些抽象的问题:情感和理智哪个重要?理想和现实怎么能平衡?远方和苟且怎么选择?着眼未来和回到初心哪个更重要?女性创业者经常会被问到怎么平衡事业和家庭?这个问题,如果你抽象地摆在一个女性创业者面前,她是没法回答你的。这个问题的潜台词就是:你一个女性创业者要创业、顾家、养娃,根本搞不定。但是,对于做事的人来说,这个问题从来不会抽象地摆在她面前。摆在她面前的问题永远是:下午五点,孩子发烧,是接着开公司例会,还是赶紧回家?那肯定是赶紧回家啊。晚上八点正在家里吃饭,是陪家人吃完晚饭,还是回公司处理一个急事?对于创业者来说这还用选吗?肯定回公司啊。如果她觉得最近陪孩子时间少了,那就专门抽出一天来陪孩子呗。
做事的人和不做事的人,完全在两个世界。有些事情在做事的人面前,完全不难。真实的世界里,并不存在抽象的两难选择。每时每刻,我们做事的人面对的就是一张时间表,就是这张时间表上具体的时间安排而已。
做一个具体的人
之前到访英国和美国,看到家家厨房都有一个精美的盒子,里面装着上百张各式各样的食谱卡片,代代相传。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严格按照食谱上的步骤、时间、食材的比例,你就可以还原出“祖宗”创造的私房菜肴。而中国大厨做菜全靠手艺,出品全靠悟性。
前些年经常听到身边的人讨论有关于汽车安全性的问题。有人说日本车身软不安全、德系车车身硬安全。但也有人说日本车的塑料泡沫可以缓冲冲击力,而网上的各种车祸图片也经常被拿出来说事。具体的人是如何判断这些信息的呢?汽车已经是很成熟工业产品,每种量产车在生产前都经过了各种权威机构的碰撞安全测试,如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IIHS、欧洲新车安全鉴定协会E-NCAP、中国C-NCAP等权威机构,测试过程中所有的数据都会在官网上公布。而且很多商家也会故意放出不利于竞争对手的宣传信息,在这个如此信息泛滥的时代,掌握德国人“具体”的做事风格越来越重要。
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要解决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判断或选择的先决条件,都是具体的。目标应该是可拆分的,计划的每一步都是可量化,执行的每一阶段应该是有反馈的。抛开那些抽象的不假思索的头脑中迸出的“感觉”和“觉得”。让思想回归具体,时刻要记住德国人的生活智慧——“生活是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