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认真学习了《活了100万次的猫》这堂课,现结合《数字时代的学与教》第三模块“教法学法”的学习,说一说自己的观课的部分感受:
一、本课是节好课。
教学过程中,教师教态自然,语言生动,是很有教学的师生平等意识的,开始上课时,先用亲切的语言和当值日的做法,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又用和首个发言学生的握手,让孩子大胆表达时的鼓励让学生放下了紧张的心情。
整节课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很有惊喜,也体现了老师的设计很用心。
教学中,老师的教学方式丰富。但整个教学过程大多数采用的是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
开始对阅读的故事整体感知时,老师就用了动画视频,调动了孩子的观看回忆。在动画视频之后老师就设计了一个小组活动,要求孩子们把虎斑猫的一生分段,并概括词语。这个任务由孩子独立完成是有一定难度的,于是,老师提出了时间为3分钟的小组合作,并给出了小组合作的交流建议。在小组的活动中,老师鼓励孩子主动参与到小组学习中,要求每个孩子都要发出自己的声音,在小组倾听的过程中促成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又在表达中固化合适的想法,使学生的知识学习达成了深化的效果,让后面的学习有了很重要的思考的基础。孩子们的学习结果在多媒体上展示,让学生从小组反馈的内容之间发现有相同与不同点,并让学生用1 分钟讨论“爱上白猫”是不是虎斑猫一生重要的一个阶段。
通过两组反馈器数据的收集,推动引导学生注意到故事的核心——“爱”。
二、课是好课,但仍有遗憾。
(一)老师讲的还是很多,学生的学习时间还是比较少,而且问题都是老师提出的,还是老师的思路。
(二)感觉反馈器的应用很呆板,是为了用反馈器才用的,应该还能用得更好,比如表达的人选还可以用上机动抽号等,会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高,听课积极性更高。
(三)板书没有提炼。
学习到了这,深感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还要我用心进行学习,期待自己的教学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