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记忆中好像从来都没有过过“六一”。初中呢,太老,没心情,长大了些吧;小学,可惜那个时候还不时兴这个,正好这个节日处于低潮。
当然,我们也不放假的。那时倒对收麦假和秋播假很是重视。中午上学的时候,碰到校长正好骑着自行车来学校。我们一群小麻雀便叽叽喳喳地跟在他后面,边跑边问他何时放假。其实在内心是欢喜放假的,倒不仅仅是能帮家里干点儿农活,主要是放假后我们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去西郭潭用罐头瓶子“钓鱼”,上树偷桃摘杏,去打“面包”,等等。
说实在话,对于“六一”这个节日我仿佛从来没有多少印象。上到初中,看到中心小学的孩子们兴高采烈热热闹闹地游戏或者盛装打扮由家长领着买东西,看着很是高兴。但我也不由得意识到自己是大孩子了,该做我们大孩子要做的事情了,比如开运动会,初恋,打架还有比赛。
唯一一次有点印象的是我刚上学的时候,也就是学前班,是有一次“六一”儿童节盛大表演的。那时候我正好七岁,不知和我同龄的发小们诸如晓锋、王伟、鹏涛、新平、小军是否还保存有记忆,反正已经好久好久了。虽然相去甚远,被记忆的灰尘深深掩埋,但至今某些记号仍在我的脑海里闪闪发亮,就像深海中的明珠或者蓝鲸鱼的眼睛。
只记得那场盛大表演是比我们高两级的同学参与的,他们那时候在二年级。那个六一,邵寨乡(2003年撤乡换镇)上众多小学举行联谊活动,各个学校都派节目参加。我们东郭小学选送的节目是舞蹈《采蘑菇的小姑娘》,舞台就是邵寨剧院的大戏台子。
那天人很多,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来了,观看孩子们的表演。那些比我高两个年纪的小姑娘都被仔细打扮了一番,穿着白色的连衣裙,背着一个漂亮的帽子。她们走下舞台后显得那么光彩照人,依偎在母亲的怀里说话。
还有一个情节我也是记忆犹新,就是由学生们组成的秧歌队,当然还有跑旱船的。那真是人声鼎沸,锣鼓喧天,好不热闹。他们都穿着节日盛装,跳着十字步,跟着鼓点在大街上前行。人群也跟着队伍行进,个个都是喜气洋洋,喜上眉梢。
这么多年过去了,每当回想起这段情节,我还能感觉到他们鲜活的面容在我面前晃动。不知为什么,自那以后,“六一”就淡出了我的生活。镇子再没举办类似的活动,学校没有为孩子们着想过,我们也似乎淡忘了,只剩下考试、排名、合格率以及升学率。
所以对我来说,真没怎么经历过“六一儿童节”,仿佛不知道我也曾经历过童年。如今国家重视了,学校上心了,家长肯陪孩子游戏了。真是羡慕现在的孩子们,有这么多优越的条件。可是转过头来想想,这快乐竟和我体验的快乐又是多么的不同啊。这是以家庭为单位,以团体为中心的独乐乐,并不是以社会以人群为主体的众乐乐。今天我们冷漠,担惊受怕,就像流水线上的工人一样按部就班地生活工作,又有什么新意和情趣而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