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是命运的主宰;每个梦都在追逐中炫彩;每份事业都有无奈坎坷;每段感情注定会有悲欢离合。
活着,就是修行,在你的世界,平凡而不平庸。
幸福,或者说生存的价值,并不在于我们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在无数艰难困苦中,又何尝不包含人生的幸福?
就如孙少平如此这般的解析出幸福的含义,即便再平凡的人,也有能力为自己创造幸福。
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尽相同,也都如出一辙,就如少年时代的孙少平和郝红梅:同样的黑馍;同样的羞涩。不同的是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即便他们因为几乎相同的遭遇被人视作“情侣”,也无法把他们融入到一个世界,因为那种隔阂,不单单因为命运。
直到遇见了那个命中注定让他刻骨铭心的女孩。和很多女孩不同,田晓霞是唯一一个让少平触摸到内心深处的渴望的人,那不是激情,不是贪婪,而是对于新世界的向往,他想走出坷垃,走出世世代代的羁绊。
如果说读书原本只是是少平用来消磨时光的手段,那么晓霞则是让他触摸到崭新世界的门槛,那个世界,不光有人情冷暖,而且有血有肉,他会在战争中疲惫,会在愚昧中沉沦,它无情的踩住很多人的脊背,让他们在痛苦中无助彷徨,这就是生活,这就是大多说人的生活。
就是这样的生活才让少平决心反抗到底,那是他从逆境中步步为营的资本,也是他挣脱束缚,迎向新生的动力,即便最后只剩自己。
如果说少平和晓霞的爱情是一场修行,那金波和军马场的藏族女孩之间的故事就是一场温婉飘渺的梦,美得让人潸然泪下。
天边的浮云是见证,见证了草原上的爱情,见证了两个不经意间相互吸引的灵魂。像北来滚滚的风,又如东去潺潺的河,不多不少,牵挂住了彼此的世界,即便无处寻觅,却一直紧紧相连。
但爱情再甜,也无法隐去生活的苦楚。
就如所有平凡的生活,都离不开油盐酱醋。
在那个累病缠身的年代,活着,大概就是所有在土地上讨生活的农民们唯一要求了。即便像少安那样沉稳的汉子,也不禁为生活长吁短叹。
少安是一面旗帜,是那个病态时代不断攀爬向上的青年人的典范。是挣扎,是对命运无声的反抗。
从集体责任制到包产到户,然后发展工业,孙少安身上体现的不仅仅是家庭更是这一代人的担当。
大起大落,大悲大喜,孙少安的砖厂经历的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喜悲,更是那时整个中国的缩影。
那时的中国,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经历了文革的洗礼,工业的复苏在当时便显得尤为重要,而国人所面临的,便是如孙少安般的困惑无助,无可奈何。
在无奈中寻找出路,而后穷则思变,在尝到甜头后奋不顾身,多少个孙少安如雨后春笋,蓬勃而出。
岁月能磨的平沟湾,却无法改变双水村两姓人家的氏族延续。
那是恩怨,是情仇,是金孙两族三代人的纠缠,那些欢喜和苦悲,就像白天黑夜:泾渭分明,却又纠缠不清。
能把这种关系理顺抚平,孙家玉厚老汉的忠厚、硬正功不可没,而少安兄妹三人和金波兄妹的感情,从开始,到最后,一直亲密无间。
这生活便是不断前行的列车,穿越了山水,连接过往,把所有不该错过的风景,尽收眼底。
不得不承认,当金波在那遥远的街头失声痛哭时;
当润叶躺在向前怀中,安详睡去时;
当少平在满山红叶中踽踽独行时;
当少安终于揭开小学落成的红稠时;
当双水村在东拉河和呜咽河两岸春风摇曳中生机盎然时;
整个世界突然就那么立体起来。
那样平凡,那样超卓,那样不可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