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好书,不仅在外观上,有颜值、有气质,而且在内涵上,更是有价值、有意义,内外兼修、协调统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书的结构、框架。结构完整、架构合理,有影响力、有渗透力的整体内容才能彰显意义,作者才会言之有物,不然全书就是没有意义的文字堆砌。
然而,对全书整体内容的认知,很多人满足并局限于“感觉上的整体”,他们大致知道作者在这本书中谈些什么,却说不出来个一二三。
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参观一栋建筑,在参观品鉴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实地去感受建筑的风格、细部,也要在脑海中印刻下它的结构、布局。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体会到光阴走过的韵味。
读书亦然。就像一栋房子多少可以居住一样,一本好书多少是可以阅读一下的。
我们需要对作品进行整体感知,做到知其然,明晓作者谈论的主题、阐发的道理。当然,目光也要从整体转换到局部,就部分、局部而言,应该将最重要的篇章列举出来,并说明它们是按照如何的顺序组成了整体的架构。一栋建筑,它是普通房子还是摩天大厦,不仅取决于房间的多少,而且更加取决于整个建筑的造型、结构、工艺。一本好书,就是一栋好房子。全书的文字是一块块砖,不同的篇章是不同的房间,不同房间的聚合形成整体,篇章串联衔接,却也相对独立,可读性最高的作品一定是作者达到了建筑学上最完整乃至最完美的整体架构,表达了独到的思想理念,成为了独一无二的存在。
找出一本书的架构很重要。搭建出合理甚至出色的架构,这是一个合格作者的责任。在如此架构之下,读者才会体会到作者的苦心,感受到作品的精妙,作者的所思所想才会得到正确的评判、时间的甄别和广泛的传播。
好书必然有出色的架构。那么,如何找出这样一本书的架构?
1.故事类的作品,我们可以尝试用一句话、一段话概括出主题,透过整体调性一致的叙述就能将不同的情节放入正确的位置了。
2.人如其名,书籍何尝不是。一本书的全部内容就是对书名的详细说明,结构上的组合一定是在书名限定的范围之内,不然,就有跑题之嫌。
3.前言中的说明。好的作者往往会帮助读者把全书架构整理出来,在前言中进行公示。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每本书都值得花上相同的时间、力气来罗列大纲、整理框架。况且,你不得不承认,书也存在时效性,没必要为一些注定消失在浩瀚书海中的书而费力整理框架大纲。同时,不是每一个大纲都要详略程度一样,这与书的质量变化和个人阅读目的密切相关。人无完人,书也不尽完美,整理架构大纲无需苛求完美,这个大纲没必要同原书的大纲相同,因为这是为了自己理解便利、方便记忆,而不是像作者一样为了行文晓畅、写得明白。
当然,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大家对书的整体认知肯定各有不同,没有哪一种绝对正确、绝对靠谱。同样,对于一本书的架构,读者们自然会梳理出五花八门的版本,但是,这样才会有利于大家阅读时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真正掌握全书的整体和中心,而不是做差不多先生。
对了,如果读者方法正确但梳理起来仍旧费力,只能说,没有搞出好架构的作者不是好建筑师。
参考资料:
《如何阅读一本书》,[美]莫提默·J.艾德勒 查尔斯·范多伦 著,郝明义 朱衣 译,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