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一句喜欢并不见得是兴趣的真正所在
前几天和儿子班里的一个家长聊天,起因是她想邀请我儿子到她家去和她女儿一起上线上数学课,说孩子一个人容易走神,找个小伙伴儿会加强学习效果。
顺着这个话题,我就多问了几句,看了看数学课的内容,又问了问一节课的时长,回答居然是一个小时,我当时的感受就是时间太长了,比学校正规课堂的时间还长,不走神才怪呢!
我又问为什么要给孩子报课程?是数学有点跟不上吗?这位家长回答我说:为了开拓思维,在一起上英语培训班的孩子家长推荐的,回来试了一次,孩子说喜欢,就报了!
然后我脑海中的疑惑就更大了,既然喜欢,怎么如今就走神了呢?不排除很多孩子的兴趣是很短暂的,甚至大多数孩子都是这样的,那我们家长明智的做法是什么呢?
对孩子喜欢的置之不理吗?还是将孩子的兴趣全部包圆给各大培训班?这中间有可控因素吗?
我曾听过一个移民美国的老师说过:我们家长其实要具备一个对孩子兴趣进行初步筛选的能力;哪些是一时兴起,哪些是有发掘潜力,虽说不能给孩子贴标签,但家长对自己的孩子都有基本的认知和了解。
随后对筛选出来的兴趣进行分类排序,选择不多于3个进行几个月到半年的尝试,看看孩子到底表现如何,是浅尝辄止还是热度不减?尤其是对于需要很强的意志才能坚持的兴趣更是如此,比如钢琴。
经过这个阶段的测试后,很多问题就都了然于胸了。我的儿子就很热衷于画画,从5岁开始到现在不间断地进行一周一节课培训,而且至今依然兴头不减,只要有空,他就会利用一切时间去画画,我想这就是真的喜欢吧!连老师都是他自己挑的!
同时对于一门课程的坚持,更是对孩子持之以恒,有始有终的教育!
而反观这位家长,她没有摸清孩子的情况,仅凭孩子一句喜欢,就报了很多课,导致上课效果不好,还占用了孩子的时间,实在是得不偿失!
无要求的兴趣开拓到底对不对?
除了虎妈以外,还有很多“民主”的家长,孩子喜欢,或者孩子开心,成了报班的唯一理由,而自身对这门投入竟然没有任何期望。这样的回答也让我哑然。
做事若没有目标,如何能衡量此事的意义所在呢?
如今功利心让抨击得体无完肤,但这样的佛系心态,很可能会陷入借着孩子玩儿的名义大把的剥夺孩子的时间,与其这样,还不如让孩子正儿八经地玩儿呢,而不是在各种兴趣班中度日。
我交流的这位家长,对孩子如此“宽容”的背后,深藏的是对教育的规划不明。
家长是孩子教育的规划师和引导者,不仅仅是要啥给啥的满足者!
精要主义同样也适用于孩子
孩子不比大人,精力和耐力以及注意力都是薄弱的,长时间在各种课程中进行切换,是对孩子健康的摧残,更是对注意力的破坏。
除了学校的各种课程,孩子的兴趣班最好不超过3个,同时还要注意穿插和间隔,再有趣的课外培训也需要脑力集中。
《精要主义》说过,要运用选择能力将贡献峰值做到最大,面面俱到的后果就是没有突出,还精疲力尽。
此条同样适用于孩子,将孩子的黄金注意力放在最值得倾注的地方,才有可能静待花开。
四处播种的结果只能是让孩子越来越涣散,越来越失去孩子的童真。
家长不仅要锻炼自己的选择能力,还要在选择中将这种能力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孩子。
从这点来看,兴趣班不是随意就好,必是认真筛选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