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2分钟 听懂《黄帝内经》的智慧 施宣赫分享《素问・生气通天论》上

《素问・生气通天论》解读:阳气——生命的根本保障

《素问・生气通天论》是《黄帝内经》中专门论述“阳气”与生命关系的核心篇章,开篇便将阳气提升至“通天”的高度,足见其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以下以施宣赫老师的视角,拆解本章中“阳气功能”的核心原文,厘清阳气对生命的根本保障作用。

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开篇先点明 “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这里的 “通天” 并非玄学概念,而是指人体生命活动与天地自然的阳气相通。从现代中医视角理解,天地间的阳气是万物生长的动力,人体的九窍(眼、耳、口、鼻等)、五脏(心、肝、脾、肺、肾)、十二关节,也都依赖阳气的温煦与推动,才能维持正常功能 —— 这就是 “皆通乎天气” 的本质。

“其生五,其气三” 是对阳气作用的进一步细化:“生五” 指阳气能滋养五行(木、火、土、金、水)对应的五脏,让脏腑功能协调;“其气三” 可理解为阳气在人体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如胸中之气、脾胃之气、肾中之气),分别负责不同部位的生理活动。若长期违背阳气运行规律,比如熬夜耗阳、贪凉伤阳,就会让 “邪气伤人”,可见阳气是否充足、通畅,直接决定了寿命长短,这正是 “此寿命之本也” 的核心逻辑。

原文:“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这里的 “清净” 既是指天地阳气的纯净状态,也暗合人体阳气需 “不被扰动” 的特性。当人能顺应天地阳气的 “时之序”(如白天阳气升发时活动、夜晚阳气潜藏时休息),就能让自身阳气稳固 —— 阳气如同人体的 “防护盾”,阳气固则 “虽有贼邪(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弗能害也”,这正是中医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的源头。

“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是对养阳的高阶诠释:“传精神” 指集中心神不妄耗,“服天气” 指主动顺应天地阳气节律(如晨起晒太阳、春季踏青助阳气升发),长期坚持就能让阳气与心神相通,达到 “神明”(身心和谐、思维清明)的状态。

反之,若 “失之”(违背养阳规律),后果会从内到外显现:对内会导致九窍功能失调(如眼睛干涩、耳鸣、鼻塞等 “内闭九窍” 症状),对外会让肌肉气血壅滞(如身体酸痛、乏力),最关键的是 “卫气散解”—— 卫气是阳气的外层,负责保护体表,卫气散则阳气失去屏障,这属于 “自伤”,最终导致 “气之削也”(阳气逐渐削弱)。

原文:“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这句话用 “天与日” 比喻阳气,是《内经》中最经典的养阳论述之一。太阳是天地间阳气的源头,天地若无太阳则无光,人体若无阳气则无生命 ——“阳气者,若天与日”,直白点出阳气对生命的核心作用。若阳气 “失其所”(失去正常的运行规律或位置,如阳气本该升发却被压抑、本该潜藏却过度外泄),就会 “折寿而不彰”(寿命缩短且健康状态差),如同天空失去太阳般黯淡。

“阳因而上,卫外者也”,精准概括了阳气的两大核心功能:一是 “因上”—— 阳气具有向上、向外的特性,能推动气血向上濡养头面五官、向外温煦体表;二是 “卫外”—— 阳气如同人体的 “卫兵”,能抵御外邪入侵,这与前文 “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 形成呼应。

核心总结

本章作为《素问・生气通天论》的开篇,核心是确立 “阳气为生命之本” 的认知:从 “人体与天地阳气相通” 的原理,到 “顺应阳气则固、违背则伤” 的规律,再到 “阳气如天与日” 的经典比喻,层层递进阐明阳气的重要性。养阳的关键不在于盲目 “补阳”,而在于 “顺其道”—— 顺应天地阳气的升降节律(如作息、活动),避免过度耗伤(如熬夜、贪凉),才能让阳气稳固,为健康打下根本基础。

下期预告

——《素问・生气通天论》

解读:伤阳之害 —— 邪气入侵与身体失衡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