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专注很简单,只要搞清楚这几个问题你也可以成专注的高手

你是否想象中的专注是这个样子的:一心一意做自己的事,不管风吹雨打,忘掉休息,忘掉吃饭。

但现实情况是:看两眼书,刷十分钟视频,工作五分钟,和同事侃大山十分钟。快下班了,感觉来不及了,急匆匆的开始干活。

做着一件事想着另一件事。每天计划排的满满的,一天下来什么也没做。

每天告诉自己要成某方面的专家,但是一打开书本看两眼就泄气了,打开教学视频看几分钟,就匆匆关掉视频,念叨着讲的什么啊,完全听不懂。

以上情况,也是很多人的现状,这些我也都经历过,我也在改掉这些陋习。

这些都是影响专注的因素,我将他们分为了以下四个方面:

1.选择太多

我们的大脑结构决定了我们贪多,而且希望快速有结果。所以不管是年计划,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都是写的密密麻麻,每天的时间排的满满的,没有一点缓冲时间,没有对紧急性和重要性排序。

每天的状态都是我要这样,我要那样,但是每天打开自己的计划,这个也想做,那个也想做,总是让自己的大脑做很多选择,其实选择是很耗费能量的一件事情。

就像到吃饭时间,也想吃这个也想吃那个,迟迟做不了决定,就会把自己弄得很烦躁。

再比如考试的时候,如果单选题给出四个选项,我们还能勉强接受,如果给出的选项是六个,你会不会抓狂呢。

2.做着这件事想着那件事

无法保持专注的原因,另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做事不能一心一意。

小时候学的课本上,李大钊先生给孩子的信中就说过,学就要专心致志的学,玩就要一心一意的玩。

但是我们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呢,玩的时候想着学习和工作,工作学习的时候,想着什么时候去哪儿玩。

平时吃饭的时候刷视频看电视就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好像我们可以一心二用,但是其实对我们集中注意力是一个很大的伤害,会让我们吃饭不是吃饭,娱乐不是娱乐。

引用别人写过的一个故事:有人问一个禅师悟道之前做什么,禅师说到砍柴烧水做饭,那人又问道悟道之后呢?禅师说砍柴烧水做饭。

这人很疑惑,问道有什么不一样吗?

禅师道:悟道之前,砍柴的时候想着烧水,烧水的时候想着做饭。悟道之后,砍柴是砍柴,烧水是烧水,做饭是做饭。

我们又何尝不是,做着一件事想着另一件事,哪件事也没有全心投入。

3.目标太模糊

平时我们总喜欢给自己定目标,比如今年背多少个单词,今年看一百本书,今年学几门技术,今年写一本书。

看着目标很宏大,看着好像都有具体的要求,但是慢慢的就忘记了,或者,做着做着就开始糊弄自己,可能不了了之。

这些目标都太模糊了,大脑不喜欢模糊的东西,越清晰,大脑才能更好的去执行。

比如背一千个单词,标准是什么,是会读会写会造句子,还是一遍遍背过就叫背呢。

比如读一百本书,是翻过就叫读了,还是要在一百本书中学到到多少东西叫读,亦或者输出多少东西才叫读。

再比如学技术,是视频看完就叫学,还是会操作就叫学,还是能够教学叫学呢。

所以说,做一件事情,有一个目标,要具体化,具体到大脑能够清晰的知道每一步要做什么,这样就可用投入最大的注意力去向目标靠近。

日本有一个跑步名将,每次参加马拉松之前会把比赛路线看一遍,再记下明显的标记,这样每一段都有清晰的目标,这就是他获胜的秘诀。

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那么所有的目标只是口号。

4.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

最后,不能集中专注力,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

人拉伸区才能成长最快,太难容易放弃,太容易就会无聊懈怠,同样不能够保持专注。

比如学习,我感觉我高中的时候就很不会学习,我的弱项是英语,强项是理综,我学习很努力,每天学到十二点多,早上五点就起床,但是我每天熬夜在做什么呢,每天一套理综试卷。

每天做的就是我比较熟悉的题目,每天看着花了很长时间熬夜,做的题会的还是会的,不会的还是不会的,而且没有补习自己的弱势,而且由于天天熬夜,第二天上课精力就很差劲,老师讲的东西也没听进去,高考可想而知,并不理想。

现在想来,那时候真傻。

平时我们学习中也一样,如果我们基础较弱,就主要学习书本上的概念,再辅助简单的题,如果已经是学习高手,就找出自己的薄弱处,进行强化。

在平时看书中,如果遇到读不懂的书,就看一些入门书籍,再慢慢去看难的书。

在工作中,多学习与自己工作有关联的知识,学了就可以用,就可以得到强化,这样就容易成为自己知识体系的一部分。

写在最后

说了这么多,也都是我的亲身体会,我也在尝试改变,以下是一些建议:

在制定目标时,尽量的少,减少选择,集中精力完成最重要的是

告诉自己,完成任务再进行娱乐,那样会快乐加倍,活在当下,休息的时候就好好休息,工作的时候就好好工作

让自己的目标具体具体再具体,这样大脑就有了一个清晰的路线,就能集中精力奔赴目标

认清自己的实力,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要盲目和别人比,在拉伸区学习与自己关联较多的知识,不要一步跨越到困难区,容易产生挫折。

以上是自己的总结和经历,接下来有更具体的方法和感悟,我也会分享出来的,谢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